何明谷代笔题款初探

标签:
陶瓷杂谈 |
分类: 博文陶瓷 |
何明谷代笔题款初探
李俨
一、前言
在收藏与研究浅绛彩瓷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代笔题款现象。据初步考察,从光绪初至光绪末,可考知姓名的代笔者有蒋锡臣、朱少泉、汪友棠、许达生、何明谷五家;民国以后,则有钱仙槎和程纯青二人。另外,已发现是代笔而未知其姓名的光绪代笔者(包括延续到民初的),也有七人之多。可见代笔题款在光绪很盛行,并且一直传之民国,仍不能免。代笔题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书家代笔;一类是画家代笔。由于代笔者习惯于隐姓埋名,所以他们的姓名很难被人发现。尤其是书家代笔,往往更难考其姓名,因为纯以书法装饰的瓷器十分罕见,所以很难搜集到带有书家姓名的瓷器。有时代笔者为求题款章法妥帖,竟然还在画师名下添加“并书”二字,所以搞得“真伪”难分。可见,倘若不加以分辨而盲目相信,就会上当了。以上是笔者在探求代笔真相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下面仅就何明谷的代笔,用举例对比的方式,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二、何氏代笔作品及其被代笔画家概况
(一)钱仙槎
1.山水盖缸(图1),上题:“藏之久矣,请尝试之(隶书)。旹在丁未(光绪33年)仲春钱安写。”底款为光绪青花楷书官款:“大清光绪年制”。
2.山水帽筒(图2),上题:“……林树流丹。丁未季春钱安写。”
钱仙槎,原名安,字仙槎,以字行。号惜花氏。斋名映莲轩。安徽黟县人。其作品主要集中在光绪31至民国24年之间(民国15年后,未见署名,皆为代笔),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他的书画,光绪时酷似乃师汪友棠,但宣统至民国以后,其书画自成一家,特色十足,不拘一格。
(二)汪兴藜
1.人物小罐(图3),上题:“……无尽藏也(隶书)。旹在丁未季春汪兴藜写。”
2.人物帽筒(图4),上题:“李白回书。丁未季夏仿海上名人笔法,汪兴藜写于珠山。”
3.人物花瓶(图5),一题:“五如图。丁未仲秋汪兴藜画。”一题:“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丁未仲秋之月,汪兴藜书。”
4.人物、花鸟六方瓶,上题:“丁未季秋汪兴藜篆”等等。
5.人物方瓶,一题:“渔樵耕读。丁未季秋汪兴藜写于珠山。”一题:“富贵寿考。仰和汪兴藜画于珠山。”一题:“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隶书)。”(见《浅绛彩瓷画》74页,此书误作“汪照藜”。)
6.人物大瓶,一题:“丁未季冬之月,汪兴藜篆印。”一题:“临古篆法于珠山之麓客馆,仰和汪兴藜随笔书之。”
汪兴藜,字仰和。斋名吟乐轩、吟乐山馆。安徽歙县人(即新安)。其作品主要集中在光绪28至民国7年之间,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所画人物,近似汪照藜。他的款字纷杂繁多,除了何氏代笔外,题款还有汪友棠等多人代笔。
(三)汪燃藜
1.婴戏图水仙盆(图6),上题:“仿元人画法,汪燃藜随笔。”“汪燃藜画于珠山。”“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丁未小春汪燃藜书。”
汪燃藜的作品,十分罕见。其作品仅见于光绪33和34年,题材有人物、山水。这件光绪33年的作品,画风酷似汪兴藜、汪照藜。另四件作品,都作于光绪34年,其中一件为工笔仕女(见《新派粉彩名家作品集》54页)。这四件作品的款字,与汪照藜所作《竹溪六逸》提壶(见《浅绛百家》143页)及其光绪34年所作《群仙大会》大瓶,以及与汪兴藜宣统1年至民国3年的几件作品,都如出一手。可见汪氏三藜之间的关系及其款字十分复杂,这些问题都有待厘清。
(四)幼盦
1.人物笔筒(图7),上题:“舍则藏,用则行,名为古锦囊,其实乃秦时之管城(隶书)。丁未(光绪33年)小春,文斌贤棣台属,幼盦书。”
此作署称幼盦,不知何许人,其名也从未见于著录,当属仅见。由于所画人物酷似汪氏三黎,因此疑为汪氏三黎之一作。但幼盦其名却不能确指何人,此为何氏还是汪氏的名号,或是另有其人,有待考证。
(五)高心田
1.人物帽筒(图8),画上题:“瑶池进醸。丁未夏高心田画。”背面有长题,不录。
2.人物方瓶(图9),一题:“子子孙孙永作宝鼎之用(篆文)。丁未夏高心田篆。”一题:“四围将画补,一春为花忙。依竹轩主人书于珠山。”(见《浅绛百家》139页)
高心田,原名鑑明,又名一桂(见《瓷器上的文人画》69页,《浅绛彩瓷画》34页)。斋名倚竹轩。其作品主要集中在光绪11至33年之间,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其画笔墨精博,尤善人物、花鸟。高心田的款字,也比较纷杂,除何氏代笔外,题款还有蒋锡臣代笔。
三、何氏作品与代笔作品之比较
何氏作品:
1.人物、花鸟大瓶(图10),一题:“品格同彝鼎,穷通听彼苍。沽之求善价,时也遇贤良。达不分中外,形能任用藏。画临黄子久,花插紫丁香。旹在丁未(光绪33年)暮春望日,临寄畅园三希堂帖法于珠山之舫月轩西厢琴榻之左,何明谷书并撰。”一题:“李白夜宴醉归图。仿海上名人笔法于舫月轩之西厢,何明谷写意。”一题:“花鸟莺红。明谷何舫写于珠山之麓。”
2.人物方瓶(图11),一题:“夜宴图。丙午(光绪32年)仲冬之月,仿玉台老人意,何明谷写。”一题:“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隶书)。丙午仲冬,何明谷写于珠山舫月轩琴榻。”一题:“丙午仲冬,舫月轩主人何明谷篆。”(见《景德镇彩瓷三百年》59页)
3.人物、花鸟方瓶(图11),一题:“何明谷写。”一题:“舫月轩主人写。”一题:“画临子久,花插丁香。明谷何舫书。”一题:“子子孙孙作宝鼎用(钟鼎文)。丁未(光绪33年)春,何舫篆。”底款朱印:“明谷书画”。
何明谷,原名崇明,又名舫,号樵谷道人。斋号舫月轩。安徽黟县人。其作品主要集中在光绪30至宣统3年之间,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他的书画,深受汪友棠的影响。光绪34和宣统2年,所作山水,又师法程焕文。他虽然和仙槎同为汪友棠的得意弟子,但在创新上,却远不如仙槎;在作品数量上,也远不如光绪时期的汪友棠、和民国时期的仙槎。
何氏作品,尤以工笔见长,不独笔墨精湛,书法、印章也颇具特色。其书效法汪友棠,以魏碑笔法作行书,已有自己面目:汪书结体略近正方,用笔光洁,工丽而宽博;何书结体略长,用笔疾涩,沉拙而疏朗。相较之下,汪书显得特别文雅而含蓄,何书则显得特别飞舞而凝重。何氏行书,在结构和笔法上略有变化,其光绪32与34年书法,较之丁未(光绪31)书为紧凑,运笔起伏变化较为剧烈。宣统以后,书风颇有变化,反倒愈写愈退步了。
浅绛彩瓷画中的印章,一般以方框白文“印”字来表示,然而何氏却与众不同,他的印章多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并以斜线来表示白文“印”字。此印以何氏为最常见,唯有程松石及孙朗泉等极少数人的作品中,偶然见之。何氏印章直到宣统2年,才开始完全不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包括何氏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印章,都写得相当马虎,以致难以看清“印”字。
把以上何氏的代笔作品,与何氏本人作品加以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的题款书法和印章,都具有明显相同的特色。这些特色,在何氏本人作品中非常普遍,但在被代笔者本人的款识中却非常罕见。可见这些特色明显来自何明谷。
除了行书对比相同之外,在隶书和篆书的比较上,也与何氏完全相同。何氏隶书,师法汉碑。用笔刚劲有力,笔画粗细、收放,对比明显,点画结构严谨,行笔潇洒、飘逸。从图例中“为”、“藏”、“也”、“之”等字加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何氏隶书与代笔作品完全相同。
何氏作品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用篆书装饰瓷器,所以题款常用“何明谷篆”字样。其行文中除常用“何明谷篆”外,还常用“仿海上名人笔法”这样的词句。在何氏代笔中,也有“高心田篆”、 “汪兴藜篆”、 “仿海上名人笔法”等同样的词句。这样的词句,在被代笔画家本人的作品中是十分罕见的。
以上何氏代笔作品,通过书法、印章及其行文词句三个方面的比较,都与何氏完全一致。从这三个方面看来,代笔作品的题款显然出自何明谷之手。
201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