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黑板逐渐成为课堂上的一种摆设。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上课铃一响,老师总会准时走进教室,随着老师大声喊“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应声坐下后,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黑板上,老师手头的粉笔末梢处。老师的思维转到哪儿,嘴巴就会讲到哪儿,粉笔也就跟着写到哪儿。下课十分钟,值日的同学会及时擦黑板,黑板上每个文字每个符号都化为灰烬徐徐落下,一切推倒重来。
后来学校为所有教室分配了幻灯机,老师可以事先将板书写到纸上,上课后直接由幻灯机将纸张内容投影在墙上,这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加快了上课进度。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的车轮又抛弃了幻灯机,代之以投影仪,可以跟电脑互联互通。老师只要在上课前制作好幻灯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PT,把课件保存好,上课时直接打开即可投影到屏幕上。我高中和大学时代的大部分课程,就是幻灯片的翻页、翻页、再翻页。
我大学四年收获最大的,是大一的四门数学课,这几门课的特点,就是老师上课不怎么用幻灯片,而是在黑板上一步步推理演算。老师也会有转不过弯来的时候,此时同学们群策群力,争相提醒老师;老师也有出错的时候,出错会拖累进度,却也能营造思考的氛围。
关键在于,在黑板上老师一点一点地写,一步一步地教,不像在幻灯片上,老师一张一张地放,一堆一堆地教。在黑板上老师步步为营,思路清晰,稍犯迷糊就会讲不下去,而在幻灯片上哪怕师生一起神游物外,也能得过且过。黑板时代的老师充满个性,讲课有各自风格,而幻灯片时代的老师更倾向于慵懒,所谓风格不过是摆弄下办公软件的幻灯片切换功能,诸如百叶窗、棋盘式、顺时针回旋等等。黑板时代的老师厚积薄发,将平生所学的精华写在黑板上,而幻灯片时代的老师依仗着电脑的复制粘贴功能,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有用的没用的一起往课件里塞,把课件挤得跟臃肿的教材没什么两样。
学校甚至还出台了指导意见,让老师尽量多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幻灯片、网络学堂等等。然而再先进的工具,终究要用得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为追求信息化指标而使幻灯片过度泛滥,为追求课堂进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让本来需要时间消化的内容在学生眼前一晃而过,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面对投影仪背后寂寞的黑板,我想起了飘荡的《童年》:“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陪伴我们童年的黑板,如今仍是课堂上最好用的手写工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