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在大学校园里,曾经不成问题。
以前校园交通运行的是协商机制。在路面宽阔(相对于人和车的数量而言)、行人稀少(扩招以前校园确实没现在拥挤)、速度不高(因为以前还没有那么多汽车)的情况下,无论行人或者自行车如何逆行,如何变换车道,如何在路面上耍花样,都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为当两辆骑得不快的自行车在路面上迎面会车时,宽阔的路面、稀少的行人可以保证双方有足够的时间,从对方的眼神、动作或者车把的方向,来领会对方的交通意图,到底是我靠右你靠左、还是我靠左你靠右。这是一种时间和空间都充裕的前提下,双方避免对交通资源的占用发生冲突的协商机制。即便协商失败,双方没能通过肢体语言,就车道的分配达成一致,然而足够长的缓冲距离、足够低的行驶速度,仍然能够保证双方在关键时刻及时刹车,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再退一步,哪怕双方不幸没能及时刹车而发生了碰撞,也会因为行车速度不快而影响不大。
但是近年来大学校园路面变得拥挤(汽车、自行车和行人一起上)、行人增多(扩招以后大学校园人口膨胀)、交通速度变快(且不提大量汽车涌入校园,光是大学生活节奏的变快就滋生了校园自行车飙车一族)。在这样的交通条件下协商机制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效用。因为路面拥挤使得协商过程中双方可以支配的路面资源变少,双方回旋的余地很小;行人增多使发生路面资源冲突的主体增多,以前每次会车时的两人协商变成如今的多人协商,复杂度大大增加;交通速度变快更让双方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协商,往往双方的信息传递还没来得及进行,交通事故就已经发生。
所以,要保证校园交通安全,不能再依赖以前每次协商的低效率交通机制,而应在交通行为发生以前,就事先制定好交通规则,让各交通主体按照统一的规则,有秩序地利用道路资源,避免每次协商的麻烦和风险。用规则机制取代协商机制,本质上是以提前协商机制取代临时协商机制,这是新形势下保证校园交通安全的需要。
而校园交通的现状是,交通规则(交通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善,而现在校园里新道路的建设也符合这些规范和标准。但天大的漏洞在于,大学校园里普遍缺乏关于交通规则的教育,以至于在相当一部分校园交通行为中,发挥作用的依旧是临时协商机制,而不是高效率的规则机制,导致险象环生、事故不断。
从开学到期末,我几乎每周都会在路上见到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诸如某同学被自行车撞伤、某同学从自行车上被撞下来摔伤等等,而危险交通行为例如一路逆行、拐弯处逆行、突然变换车道、与行人抢人行道等更是随处可见,一个学期不知将多少校园交通事故和隐患尽收眼底。这些显而易见的校园交通违规行为,通过交通法律法规的教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校园里这些道路交通标线,你都认得吗?就算不认得,也应谨记几条基本的交通规则:不逆行(尤其是在拐弯处)、变换车道前要先观察、留意人行道上的行人、不要突然横穿马路、十字路口拐弯车要让直行车。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普天之下如此,校园也不例外。

中心单实线不允许越线或压线行驶

双向两车道路面中心线(分隔对向行驶的交通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允许车辆越线超车或左转弯)

中心双实线不允许越线或压线行驶(与中心单实线的区别在于,双实线用于两边都是双车道的情形)

右上角的路面黄色网状线(禁止一切车辆长时或临时停车,防止交通堵塞),左边为逆行的自行车

左边的路面黄色网状线(禁止一切车辆长时或临时停车,防止交通堵塞),右边为逆行的自行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