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幽默快车
幽默快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61
  • 关注人气: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健康状况(一)

(2009-01-08 21:51:00)
标签:

健康

养生

保健

财经

创业

护理

机会

美容

求职

生活

时尚

饮食

致富

分类: 健康论坛
    根据2008年初中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国人健康状况消息,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它的计算方法是: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的寿命结束。用这批人的平均寿命来假设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即为平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05年73.0岁。

中国人健康状况(一)    中国人健康状况--好消息 更会俯卧撑了

    身体素质是一个全国“普涨”的指标。

    体育总局群体司综合处处长杨光宇介绍,人的体质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看有5个方面,分别是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和应急能力,“但是后两项监测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因此报告并未纳入。”

    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副主任安平则给了一个直观的标准:对普通人来说,一个判断体质的简单办法,就是看你能做多少个俯卧撑。

    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说,俯卧撑反映的是肌肉耐力情况,从2000年到2005年,国人身体素质水平明显提高,20-39岁年龄段的成年人提高幅度最大。这从各地中青年男性做俯卧撑能力的提高中可见一斑,不过在“普涨”之中亦可看出“东西差异”,以平均水平论,一个20-24岁的“北京人”,一分钟可做俯卧撑26.2个,同年龄的“上海人”,则可做27.9个,但是到了西部,“贵州人”就只能做24.6个。

    中国人健康状况--坏消息 腰粗了

    2005年成年男性肥胖率为9.3%,超重率则高达33.2%——而2000年时,这两个数字分别为7.6%和31.9%。体育总局《中国国民体质监测与鉴定研究》专家周琴璐说,“超重(而不肥胖)的人数比肥胖的人数多,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预备’着胖起来。”

    和2000年前相比,中国成年男性的体重、胸围、腰围明显增长,臀围则无变化,“这意味着都胖在肚子上了,这就比较危险。”参与了这次监测的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一民说。

    彭博新闻社7月8日援引美国《保健事务》的一份报告称,随着财富的增加,中国人的腰围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增长都快。这份报告还提供了更早的数据:2000年与1989年相比,中国女性肥胖者人数翻了一番,男性肥胖者人数则是当时的3倍。“中国目前肥胖人口达3.25亿人,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后还可能增加一倍,这种变化可能对中国的劳动力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报告如此预测。

    至于腰围多少为宜,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朱惠莲给出了一个数字:根据我国的情况,男性腰围最好不要大于90厘米,女性不大于80厘米,换算成国人熟悉的单位,男同胞买裤子超过2尺7,女同胞买裤子超过2尺4,就得自己掂量掂量了。

    中国人健康状况--70后、80后、90后

    1985年,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等部门在28个省区联合开展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此后,于1995年、2000年、2005年又进行了相同规模和内容的调研。

    根据过往4次调研,中国人健康状况可以大致描绘出一个典型的“70后”、“80后”,和部分“90后”在中小学时期的身体变化:“80后”男生要比“70后”男生高3厘米,重3.8公斤,“90后”男生则又比“80后”男生高1.9厘米,重3.6公斤;“80后”女生比“70后”女生胸围增长1.6厘米,而“90后”女生比“80后”女生胸围又增长1.3厘米。

    这其中,身高增长“前快后慢”,到“90后”一代速度已经明显放慢,体重增长则“前慢后快”,到“90后”一代,重量和围度生长的高峰仍将继续。

    在机能、素质方面,同样是学生时代,“80后”比“70后”的爆发力和速度明显提高,而耐力则有所下降;“90后”则在机能和素质方面呈现全面下降,耐力下降尤甚,部分年龄段甚至退回到了“70后”当年的水准。

    某种程度上,“70后”、“80后”受益于营养不良时代的结束,迅速地高大、健壮起来,也迅速参与制造了“身材走样,机能下降”这个新闻点,而他们之后的“90后”,则在洋快餐和“魔兽”的轰炸中艰难突围,或者发肥。

    中国人健康状况--吃得多了,动得少了

    受访专家常常用8个字概括国人体质变化的原因,即“吃得多了,动得少了”。

    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油水多了,意味着谷物吃得少了,这你从日常经验中也可以感觉到,咱们平时在外面吃馆子,很多时候不就是到最后不吃米饭了。”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何宇纳说。

    油过量,盐也超标,传统中国菜讲究盐味,到2002年,国人人均每日摄盐量为12克,两倍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

    过量的油盐在体内运行,增大了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也增加了高血压的患病风险。2002年,18.8%的成年中国人患高血压,总人数预计超过1.6亿,比1991年增加了7000多万人,并且“城乡差距已不明显”。血脂异常率也达到了18.6%,此外,还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周琴璐用“静坐为主”来描述很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在《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报告》庞杂的表格中,她提醒我们重点关注25-39岁年龄段的体质状况,“尤其是25-29岁年龄组的,他们大学刚毕业,从学校到办公室,身体机能下滑得最厉害。”

    中国人健康状况的最新数据,按体育总局的规划,我们要到今年10月份左右才可以看到,但在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城乡居民中,有65%的人在这一年没有参加过任何体育活动。

    以年龄段划分,体育人口(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36-45岁和26-35岁成为国人中最为“静态”的两个群体。2000年的统计表明,体育人口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职业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7%,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

    2000年,中国人最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依次是健身健美操、武术、秧歌、交谊舞、广播操、羽毛球、气功、门球。2005年北京市的调查显示,排名前几位的项目已经变成了跑步、游泳、步行、球类、登山、健美力量练习,气功与武术相加,也只能敬陪末座,甚至不敌“其他”。“更多人可能是需要看得见的减肥或者其他效果,转向了强度更高的有氧运动。”北京市体科所所长吴向军分析。

    中国人健康状况--天空灰了,肺叶黑了

    中国人健康肺癌的死亡率已居所有癌症之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至少要延续20至30年

    从医20多年的郑劲平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医生们渐渐在临床手术中发现病患的肺部颜色有异,他只记得,当他还是实习医师时就已经在手术中看到过所谓的“黑肺”,那起码是10年前的事了。“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年纪越大肺部变色的情况会越明显,”郑劲平这样描述现代人肺部形态的变化趋势。

    郑劲平现在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主任医师,也是呼研所举办的全国肺功能学习班的项目负责人。他指着一组模拟图片解释说:“正常的肺泡像一个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气球,发生病变后会慢慢破裂,融合成一个更大的气球。”图片上正常的肺泡像一粒粒新鲜嫩红的荔枝,而病变的肺泡则像腐败发黑的果子。

    中国人健康状况--缺乏保障的肺

    事实上,在中国,每10万人就有35人患有肺癌,目前肺癌的死亡率已居所有癌症之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至少还要延续20至30年,到2025年,我国每年死于肺癌的患者将接近100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上升,并出现年轻化的趋向,而即使是专业医生,对青年型肺癌的重视也不够。

    武汉市第十一医院曾对30例40岁以下肺癌患者的诊疗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5例误诊,误诊率达83%。

    2006年6月,正是这样的误诊夺走了樊南方原本拥有的幸福和健康。

    樊南方是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在被误诊为肺结核8个月后,再次检查时,癌细胞已经扩散。今年3月,这位曾获“荆楚漂亮妈妈”称号的年轻女性,最终因肺癌告别人世。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中,她没有选择起诉,因为她清楚医生的错误“代表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个集体,一个流水线”。

    像樊南方这样不幸的个案还有很多,据资料显示,肺癌的早期诊断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大概70%的患者被确诊时已经是晚期,极有可能在确诊后一到两年内死亡。目前医学界正在发现和研究各种方法来提高早期诊断率和5年生存率,但这些研究分散且进展缓慢,要投入临床治疗更是需要长期的实验,而对病患来说最缺乏的也正是时间。

    如果说“癌症”或“肿瘤”还能引起人们的畏惧和惊恐的话,逐渐夺走人们呼吸能力的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则可以说几乎没有得到民众的关注。早在2000年,慢阻肺就已经在中国人致死原因排行中位列第四,每分钟有2.5人因此病死亡,并且有关数据在近几年中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而在农村,慢阻肺始终位于死亡原因排行的首位,每十个死者中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同肺癌一样,慢阻肺也很难在早期被诊断出来,只有在肺功能检查中才能发现肺部的病变。可以说,肺功能检查对于发现慢阻肺或其他肺部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郑劲平针对肺功能检查的普及情况做过一些调查,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肺功能检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被逐步普及,到1990年代初医院开始划分等级,要求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要能够开展肺功能检查,此时肺功能检查的发展达到高峰。但调查发现到1990年代中后期,一些医院因为缺乏认识、疏于培训,导致仪器荒废,不能及时提供检查服务。郑劲平主持的学习班专门开设了有关肺功能检查技术的培训,希望可以在中国重新普及这项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肺功能检查就像做心电图、X光一样普遍,即使家庭医生也能开展这方面的检查。”

    中国人健康状况--如果香烟不存在

    周立是泸州市的一名律师,从19岁开始抽烟,每天4包,今年49岁的他30年来一共抽了4万多包烟。去年他开始发现身体有点不对劲,去医院检查的结果是,肺部出现大片阴影。医生告诉他:“肿瘤已经像水泥一样把大血管紧紧包裹起来了。”最后只能通过“切肺挖心”的非常规手术把他从死神手里解救出来。

    但并不是每个烟民都像周立那么幸运。中国每年约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到2020年,这个数字会上升到200万;在世界范围内,至今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超过1亿。

    中国有3.5亿烟民,占全世界烟民的1/3,即使你不抽烟,在你身边的10个人中,也至少有3个是烟民。此外,我国还有至少5.4亿的被动吸烟者,其中有1.8亿是15岁以下的青少年或儿童。

    吸烟是肺癌和慢阻肺的最主要诱因,87%的肺癌是由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引起的,男性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8至20倍。近年一组跨国调查资料显示,如果活到75岁,吸烟能使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10到15倍。即使吸烟者没有患上肺癌或慢阻肺,其肺功能系统也会被烟雾渐渐腐蚀,长期受慢性炎症的折磨,另外还有吸烟者会同时患上肺功能和心血管疾病。

    如果香烟不存在,这是一个很美好的幻想,相信即使是烟民也有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愿望。但当烟草关乎国家税收的大问题时,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得多。在控烟力量和烟草行业的每次争辩中,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吸烟有害健康,控烟影响经济。”既处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内,又处于对庞大税利依赖中的政府,在保障国民健康和保证国家收入之间多少有点左右为难。

    中国人健康状况--肥胖的“群体性事件”

    中国的超重人口比整个美国的人口还多

    通过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和健康调查得到两个消息。

    好消息是,中国人体重增加了,不再是很多年前的羸弱形象。坏消息是,胖的人太多,胖得太快了。

    老罗,45岁,广州的一个民营企业家,明显发福,腰围超过95厘米,走起路来“掷地有声”。“将军肚”成为他的心头病,以前几公里跑下来都神态轻松的他,现在一爬楼梯就气喘吁吁、叫苦不迭。

    与普通人相比,老罗们更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科研报告指出,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病的危险至少增加5%。肥胖是各种疾病发生的温床,即使老罗们足够幸运躲过糖尿病,还有骨关节病、脂肪肝、胆石症、痛风等多个病魔穷追不舍。

    怎么样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过胖?国际上有个适用于成年人的“体质指数”测量方法,操作简易。将你的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出来的数值就是体质指数。

    假设老罗的身高1.7米,体重85公斤,那么计算得出,他的体质指数是85/1.72 =29.4 。根据中国拟定的肥胖标准,体质指数在18.5~24之间为标准体重,超过24的人超重,如果超过28,那可不妙,意味着你已经进入了肥胖人群行列。

    中国人健康状况--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今天,肥胖已从个别性事件上升到群体性事件。

    我国每隔10年会对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做出调查。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超重和肥胖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比起农村,城市的超重率与肥胖率更是飞速上涨。我国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已经达到24.2%,比10年前翻了一番,换句话说,几乎每4个中国人,就有1个超重或者肥胖。

    “中国的超重人口比整个美国的人口还多。”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朱惠莲说。

    美国的《保健事务》杂志7月8号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同样让人忧虑。该报告的作者是北卡罗来纳大学肥胖症中心主任波普金,他指出:中国肥胖人口达3.25亿人!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后还可能增加一倍。报告中还提到,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是世界之最。

    中国人健康状况--这个“世界之最”不值得欢喜。

    “腰带越长,寿命越短”,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报告称,腰围每增加1英寸,患癌症的风险就增加了8倍,过长的腰带已经成为勒住健康的夺命绳。所以,目前老罗最大的心愿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肥胖成为世界问题时,对它的关注已经从医学领域蔓延到经济领域。人们开始计算,肥胖究竟会占用多少成本。《今日美国》曾经根据一项新研究报道:员工肥胖,会导致企业在医疗费用和旷工损失方面额外支出,1000名员工左右规模的公司,每年要为此花费约28.5万美元。

    肥胖正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中国人健康状况--肥胖要从妈妈肚子里抓起

    虽说,“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但肯定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要控制体重,首先要学会控制饮食。每天应该吃多少才算食不过量?这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答案。近年来,中国营养学会推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就对成年人每天的奶制品、谷类、果蔬的摄入量给出了明确的标准,倡导一种合理的饮食结构。

    为将减肥革命坚持到底,有人坚决不进食。这是种错误的减肥方式,停止对人体必要的营养素的摄取,容易得神经性厌食症,得不偿失。朱惠莲指出,“快速的节食减肥,会伤及人体的组织器官。脂肪的转化过程中也会产生有害代谢物,如丙酮酸,对身体造成伤害。”减肥贵在坚持,无法速战速决,应该打一场持久战。

    减肥不仅是成年人的事情,小胖墩数量的增加同样值得重视。有关专家在国内11个主要城市调研了80000名儿童,结果发现在1996年到2006年间,肥胖儿童的数量增长了156%。与此同时,超重儿童的数量也增加了52%。如不加以控制,按照这种趋势,中国肥胖儿童数量很快就要“赶英超美”。

    “解决肥胖问题不仅要从儿童抓起,还要从妈妈的肚子里抓起,”朱惠莲指出,目前有些母亲存在误区,认为出生婴儿越胖越好,于是在怀孕期间大吃特吃,希望生个“大胖小子”,其实这并不好。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的宜适值为12公斤,婴儿的正常出生体重在3~3.5公斤为宜。

    另外,她还提到一点,母乳喂养时间越久,孩子以后的肥胖发生率越低。

    中国人健康状况--减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不少人认为,减肥只是一种个人行为。中华医学会的李光伟教授反对这种观点,他提出,减肥应该成为国家的事,“对付肥胖,就应该像对待艾滋病、癌症、枪支管制一样重视!”

    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你会发现,不少国家正在把肥胖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减肥并非只是你一个人的“战争”。

    假如老罗生活在美国,他可以申请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减肥用的医疗费,这是美国政府去年9月做出的帮助国民减肥的规定之一。在不久以后,他进任何一家餐馆的时候,会发现所有菜单后面都标明食品所含的热量,提醒他要抵制美食的诱惑。

    假如老罗生活在日本,他和他的员工每年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体检。不幸的是,他的“将军肚”超过了日本政府立法规定的90厘米,所以他所在的企业要受到政府的经济处罚。为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老罗不得不减肥。

    假如老罗生活在德国,哪一天他突然想减肥了,可以直接到他家附近的任何一个健身中心参加减肥项目,而且一分不花,因为政府替他买单。如果他坚持下来,减肥成功,那么他还可以获得公司内部的现金奖励。

    但老罗是在中国,他跟大部分人一样,虽然意识到了肥胖的风险与危害,但对此的警惕不足。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做更多的努力,大力倡导合理的膳食和鼓励运动,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减肥。

    减肥尚未成功,老罗仍需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