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尖

标签:
图片教育文化 |
分类: 教育理论 |
攒尖是古代中国建筑中屋顶的一种结构形式。宋代称为撮尖,清代称攒尖。依其平面有圆形攒尖、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八角攒尖。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多见于亭阁式建筑,园林建筑。
攒尖是中国传统建筑表现手法,是传统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多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覆宝顶。呈锥形,常用于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平面的建筑物上,形成圆攒尖和多边形攒尖。具有较强的艺术装饰效果。
攒尖以单檐为多,也有重檐和三重檐。始见于北朝石窟中的石雕刻塔,实物以北魏嵩岳寺塔为最早。明、清实例较多。
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据实际建筑平面而定,一般双数的居多,而单数的较少。如,有三条脊、四条脊、六条脊、八条脊,分别称为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此外,还有圆形攒尖顶形式。攒尖式屋顶有重檐和单檐两种做法,多作为亭类建筑的屋顶,但在皇家建筑和礼制建筑中,也有攒尖顶形式的殿阁类建筑出现。攒尖式屋顶多见于亭、阁,尤其是亭予,绝大部分都是攒尖式屋顶,作为景点或观景建筑。北京颐和园中的廓如亭,是全国最大的攒尖式屋顶的亭子。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等级尊贵的建筑中使用攒尖式屋顶的例子,可见的主要有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几座。
四角攒尖建筑
单檐四角攒尖建筑构造比较简单,平面呈正方形,一般有四棵柱。屋面有四坡,四坡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屋脊,四条屋脊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攒尖处安装宝顶。其基本构造是:由下至上,四棵柱,柱头安装四根箍头枋,使下架(柱头以下构架)形成圈梁围合结构。每个柱头上各放置角云一件。角云又称花梁头,它的作用是承接檐檩,其处于转角处的角云,上部做出十字檩碗。在箍头檐枋上面,相邻两个角云之间安装垫板。角云和垫板之上是塔交檐檩。塔交檐檩相交处做卡腰榫。四根檩子卡在一起,形成上架(柱头以上构架)的第一层圈梁式围合结构。在檐檩之上还有一圈塔交金檩。

前一篇:刍甍(chm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