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东借西引 |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体现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以下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主要差异:
一、知识体系方面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窄。例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
180°”范围内的,而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初中数学中对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就使
的平方根为
,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初中数学主要集中在代数中的实数运算、简单方程,函数方面主要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等;几何主要是平面几何知识,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简单图形的性质和证明;概率统计主要侧重于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例如,学生会学习如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了解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方差等基本统计量,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体验数据统计的过程,但通常不会涉及复杂的统计推断。
高中数学知识广泛,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推广、引申和完善。在函数方面,将会陆续学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甚至抽象函数等,还要学习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进一步研究函数;几何方面,将由初中的平面几何推广到立体几何,还会学习向量、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在概率统计方面会深入学习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理论,包括概率分布、期望、方差等内容,会涉及到更复杂的统计方法,如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正态分布、超几何分布等,这些方法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提升,像在学习数列时,不仅要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基础知识,还需要深入理解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等较难的知识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如数列与函数、不等式的综合问题等。
二、学习方法方面
(一)课堂学习
初中课堂学习特点。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教师教学速度慢,会争取让全体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大量作业,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让学生对知识反复理解,直到掌握。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老师可能会花较长时间讲解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然后布置很多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不断巩固。
高中课堂学习特点。高中课程开设多,每天至少上八节课,自习时间四节课,各科自习时间大大减少。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也比初中少,高中数学教师不能像初中那样监督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例如在高中学习函数这一重点知识时,课堂上老师可能只是通过一两个典型例题讲解函数的性质、图像等,更多需要学生自己课后去深入学习和理解。
(二)做题思维
初中做题思维。初中学生模仿做题较多,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来解题。例如在做几何证明题时,老师可能会给出一种标准的证明思路,学生就按照这个思路去模仿解答类似的题目。
高中做题思维。高中虽然也有模仿做题的情况,但随着知识难度增大和知识面广泛,不能全部模仿。高考数学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和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解决函数与不等式结合的题目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完全模仿,需要学生自己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可能需要从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等多个角度去思考解题方法。
(三)自学能力
初中自学能力需求。初中学生自学能力低,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把需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都集中表现在耐心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学生听课往往只需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不全是),不需要太多自学。
高中自学能力需求。高中知识面广,教师不可能训练完高考中的所有习题类型。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一类型习题的解法。例如在学习圆锥曲线这一章节时,老师可能只讲解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基本定义、标准方程和简单性质的例题,对于一些复杂的综合题型,如圆锥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等,就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自学去掌握解题方法。
三、思维方式方面
(一)思维的抽象性
初中思维的具体性。初中数学相对更具体,很多概念和问题都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形、实例来理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通过剪纸拼接三角形的三个角,直观地看到内角和为180°。
高中思维的抽象性。高中数学知识抽象程度更高。例如函数概念,初中的“变量说”是以生活中的事例为依托通过文字的叙述给出的,抽象程度较低,而高中教材采用了抽象程度更高的“函数映射说”通过引进函数符号,使得函数的众多性质可以通过形式化加以定义和证明。再如高一学习的集合概念,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难以通过直观的实例完全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二)思维的逻辑性
初中思维逻辑性的局限。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窄,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在几何方面,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对于三维空间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较弱;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在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问题时不够深刻。例如在初中学习平面几何时,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关系和证明,学生可能只是从表面的角度去分析,缺乏深入的逻辑推理。
高中思维逻辑性的提升。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要求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高素质思维,提高思维递进性。例如在立体几何中,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的转换,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等;在学习数列和不等式的综合问题时,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来分析数列的性质、不等式的成立条件等,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
(三)思维的灵活性
初中思维的定式性。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比较固定化。例如在做数学题时,按照老师教的固定模式去解题,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灵活应对。
高中思维的灵活性。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在创新能力、应用意识上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时,可能需要根据函数的不同类型(二次函数、三角函数、指数函数等),采用不同的方法(配方法、导数法、三角函数的有界性等),并且还可能需要结合不等式、几何等知识来综合求解。
四、考试重点方面
(一)中考数学考试重点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束性考试,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数与代数方面,会重点考查实数的运算、整式与分式的化简求值、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在函数方面,主要考查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应用;在几何方面,重点是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圆的基本性质、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等;概率统计主要侧重于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中考数学的题目难度相对较低,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考查,大部分题目都是比较常规的题型,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解题方法,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高考数学考试重点
高考的主要目的是为高等院校选拔合适的学生。通过考试成绩,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以便各类高校能够录取到符合其要求的学生。例如,重点高校可以选拔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而其他高校也能根据自身定位录取到合适的生源。高考数学的重点内容包括函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以及各种函数的综合应用)、导数(导数的定义、计算,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和最值等)、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数列的性质,数列与函数、不等式的综合)、立体几何(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证明)、平面解析几何(直线与圆的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性质,以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概率统计(概率分布、期望、方差等内容,会涉及到更复杂的统计方法)等。高考数学除了考查基础知识外,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压轴题中常常会出现函数与导数、数列与不等式等知识的综合考查,这些题目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