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怀念
杨志鹏
前天,同学哲夫在微博给我发信问:志鹏,知道方亮去世的事吗?我一惊,立即问怎么回事?哲夫说,也是听别人讲的。我立即给清海兄打电话,大学里,清海兄和方亮住一个房间,是关系最近的同学。在当年武汉大学作家班里,论年龄清海为大,方亮排二。但在我,与青海兄交往多,毕业后的二十年里,我们如兄弟般来往,有些事忙不过来,就叫清海兄帮忙,他总像大哥那样有求必应,所以我们关系最好。对于方亮兄,却很少来往,只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和同学王继去广州参加一个书市,空挡我两去看方兄。那天,聊的不多,他招待我们吃了一顿饭,是在一个大酒店里,规格是很高的。他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但见到我们,还是很高兴的。吃完饭后把我们请到了家里,看了看他们住的房子,我们喝茶聊天,他话语不多,但我们坐的时间不短。同学的感情是真挚的。只是离开时,他太太说:“我可把你们当贵客,广州人一般不会让客人看自己的房间的。”王继有些不快,出门说了一句气话。但很快我们又说起来学校里的事情,对过去的友情十分怀念。我们一直以来有一个想法,适当的时间里,同学们聚聚。想不到广州之行,与方兄成了最后一面。
写这篇短文时,想想学校里的生活,二十五个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差异大,生命经历不同,生活习性有别,写作的风格自然各异,所以,相互交往的密切程度也就有了不同。方亮兄是广州文艺的副主编,也是广东省的文学创作的后起之秀。广东当时来的还有先锋小说代表人物刘西红。细细想来,以方亮兄的才华和编辑的职业,他应广为交往。然而,他却很少串门,也很少和别人聊天。这完全是性格使然。但我偶然看他的文字,是十分有才华的。可惜我满口陕西土话,既不能与方亮兄用普通话聊天,更听不懂他用广州话与老乡交流。同学一场,错过了了解品尝广州文化的机缘。细想,人与人的交流,不在语言的多少,心灵的碰撞,寥寥数语,就会受用无穷。当机缘失去时,才会体味到茫茫人海,机缘是多么难得!
我们是85级,89年毕业,当时时局很乱,同学们各奔东西,居然连一张毕业合影照都没有。想来人生实在是一件难以描述的事,岁月会使我们体味到年轻时不曾明白的沧桑。一个人的生命对于社会和时间而言,是十分脆弱的。
由于我们知道方亮兄去世的信息,已经一年之后了,也无法向他的家人表达哀思,也未能及时为同学的逝去做点什么,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在此,只能以这简短的文字,记下我们曾有的同学之情,追忆我们有过的岁月,向逝者表达我们迟到的怀念。我想我们这世做了同学,这是很深的缘分,此刻,无论方兄在哪里,祈愿他幸福快乐!也代表刚刚知道这一噩耗的同学们,献上我们共同的祈福:方亮兄安息!
2010年12月四日于青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