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病首重脾胃之形上学思考

(2009-02-10 15:45:33)
标签:

补土派

健康

分类: 方家斋

作者:胡不群             节选自《铁杆中医电子期刊第三期》
本文为第三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参会论文。

--------------------------

内容提要】

本文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对先师刘炳凡先生
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重脾胃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形上学的探讨,即一气(元气)化阴阳,阴阳气化流行生万物,而阴阳在气化流行的过程中,有五种基本的情状与特性,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土居中,具有中和调节其余四行的作用,能使水火不相害,金木不相克,而更好地发挥其气化作用。这也就是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重脾胃的依据所在。

先师刘炳凡先生,当代中医大家,为我国首批研究生导师之一,首批五百名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之一,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被中医名宿邓铁涛誉为中医泰斗,创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理脾胃之论,为医界所重。笔者初涉医林,即有幸师而事之,耳提面命,渐浸渐染,用以指导临床,获益良多。今逢先师仙逝七年之期,躬逢盛会,本大道无私,学不宜秘之心,特将随师学习及思考所得,奉献出来,以报先师宏恩之万一。

一、形上学理考论 


治病首重脾胃,世称补土派。补土之论,始于《黄帝内经》,发扬于《脾胃论》,后世医家,代有发展。先师本七十余年之学习研究与临证所得,著《脾胃学真诠》、《黄帝内经临证指要》,集脾胃学理论与经验之大成,创调理脾胃二十八法,施之临床,常能应手取效。
先师著书,效法医圣仲景,察证候,重辨证,以纯客观立论,质朴朴地不涉玄理,于形上学之学理根据,只字不提,是以于启信稍嫌不足。兹有见于此,特将个人三十余年,对《黄帝内经》、《脾胃论》及先贤与先师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之领悟所及,与大家分享。
外感内伤,五脏为病,治疗首重脾胃,医患费解,乃情理之事也。欲明此理,当先明中医生命之学,宇宙万物生成之理。 


未有天地之先,只是虚无之体,先哲名之曰无极。此时的无极只是虚无之体,清清静静,无形无象亦无迹。虽然号曰无极,却亦并非什么也没有。当此虚无之体,显现寂静无为之静象时,就是无极;当其显现为动象时,就称之为太极
太极自蕴两股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氤氤氲氲,推推荡荡,而自然发生一
种具有无限生机的中和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也。天地由此气成,万物由此气生,生命由此气生,人亦于是乎生。此种形成天地,生物生人的气,先哲们称之为元气,后世道教亦有以祖气名之者。

 
此元气亦自蕴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此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孔子称之为乾元坤元。即《周易》所谓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是也。此乾元、坤元,又各自蕴有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且此两股力量之任意一股又各自蕴有两股……,如是重重无尽,上推下推都无有尽。《黄帝内经》谓此两股力量为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此两股力量合而为一时,即是上述所谓太极,当其出现轻清重浊上浮下凝等不同运行轨迹和特性时,就是所谓 两仪,所谓 阴阳。若从生成论的角度看,此阴阳可谓是从无极太极中化出来的,即所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也。 

 治病首重脾胃之形上学思考治病首重脾胃之形上学思考

 

 

从《河图》、《洛书》看,我们会发现,那居中的土,具有调节或曰中和其它四行的作用,为出入升降的枢机,能使木不至向外发散太过,金至于向内收敛太过,火不至于向上升腾太过,水不至于向下沉降太过。土居四季之末,亦调节中和四时气候之必然体现也。这种居中的中和调节作用,能使金木不相克,水火不相害,而更好地发挥其气化的功能,其重要意义,决非我们凭想象所能全部理解。
脾胃位居中焦,属五行之行,主纳化饮食,吸收营养,化生气血,升降清浊,前人以其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性而称之为后天之本。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人所共知。但脾胃的重要性,远非仅限于此。脾胃在五行中属行,具中和之性,居中央以运四旁,有中和调节心(火)肝(木)肺(金)肾(水),使心(火)肝(木)肺(金)肾(水)更好地发挥其气化作用,更好地维护人体生命的健康。先师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重脾胃的学术主张,理出于此。
。。。。。

 

(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