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首重脾胃之形上学思考

标签:
补土派健康 |
分类: 方家斋 |
作者:胡不群
本文为第三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参会论文。
--------------------------
【内容提要】
本文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对先师刘炳凡先生“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重脾胃”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形上学的探讨,即一气(元气)化阴阳,阴阳气化流行生万物,而阴阳在气化流行的过程中,有五种基本的情状与特性,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土居中,具有中和调节其余四行的作用,能使水火不相害,金木不相克,而更好地发挥其气化作用。这也就是“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重脾胃”的依据所在。
先师刘炳凡先生,当代中医大家,为我国首批研究生导师之一,首批五百名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之一,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被中医名宿邓铁涛誉为“中医泰斗”,创“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理脾胃”之论,为医界所重。笔者初涉医林,即有幸师而事之,耳提面命,渐浸渐染,用以指导临床,获益良多。今逢先师仙逝七年之期,躬逢盛会,本大道无私,学不宜秘之心,特将随师学习及思考所得,奉献出来,以报先师宏恩之万一。
一、形上学理考论
先师著书,效法医圣仲景,察证候,重辨证,以纯客观立论,质朴朴地不涉玄理,于形上学之学理根据,只字不提,是以于启信稍嫌不足。兹有见于此,特将个人三十余年,对《黄帝内经》、《脾胃论》及先贤与先师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之领悟所及,与大家分享。
外感内伤,五脏为病,治疗首重脾胃,医患费解,乃情理之事也。欲明此理,当先明中医生命之学,宇宙万物生成之理。
太极自蕴两股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氤氤氲氲,推推荡荡,而自然发生一种具有无限生机的“中和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也。天地由此气成,万物由此气生,生命由此气生,人亦于是乎生。此种形成天地,生物生人的气,先哲们称之为“元气”,后世道教亦有以“祖气”名之者。
从《河图》、《洛书》看,我们会发现,那居中的“五”、“
十”土,具有调节或曰中和其它四行的作用,为出入升降的枢机,能使木不至向外发散太过,金至于向内收敛太过,火不至于向上升腾太过,水不至于向下沉降太过。土居四季之末,亦调节中和四时气候之必然体现也。这种居中的中和调节作用,能使金木不相克,水火不相害,而更好地发挥其气化的功能,其重要意义,决非我们凭想象所能全部理解。
脾胃位居中焦,属五行之“土”行,主纳化饮食,吸收营养,化生气血,升降清浊,前人以其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性而称之为“后天之本”。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人所共知。但脾胃的重要性,远非仅限于此。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行,具中和之性,居中央以运四旁,有中和调节心(火)肝(木)肺(金)肾(水),使心(火)肝(木)肺(金)肾(水)更好地发挥其气化作用,更好地维护人体生命的健康。先师“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重脾胃”的学术主张,理出于此。
。。。。。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