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印稿]在蓝天上(中学时代诗歌二首)

![[油印稿]在蓝天上(中学时代诗歌二首) [油印稿]在蓝天上(中学时代诗歌二首)](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在蓝天上(中学时代诗歌二首)
.
杨然/诗
.
[注]这两首诗原载1980年12月我的油印诗集《星草集》。
.
《天空》
.
天空那样美丽、宽广,
迷住了我,
迷住了我的心房。
白天,它象辽阔海洋,
云朵象神仙的船帆,
啊,传说是仙人住的地方!
你看夏天的阵雨后,
夕阳放出热情的彩光,
使那天边的几道彩虹,
给天国架起了桥梁。
.
夜晚的天空之海,
更使我加倍向往。
迷人的深谷好多星星,
点点闪烁,串串发光;
有时一朵流星跃出,
夜色多了一道耀眼的亮;
有时月儿遨游天边,
树林镀了一层朦胧的光;
有时星云忽时忽暗,
路灯也为此充满幻想;
有时走来最美的彗星,
勾引一下地球又溜到远方;
有时浅浅天河一阵晃荡,
牛郎织女就在两岸相望......
.
天空是我迷醉的仙园,
天空是我追求的地方。
无论白天,或是夜晚,
它都使我坠入梦境,
它都使我充满幻想。
它有童话那样美的传说,
我有自己觉得美的希望。
我仿佛看见人们的飞船,
飞游在天河的中央。
人们采上鲜花带上敬意,
访问东岸的织女西岸的牛郎。
人造星球在自由运转。
病人住在幽静的月上疗养。
.
飞船内有城市,
有田园湖池和村庄,
有海滨花园和广场。
人们和平自由,
美好劳动有如诗歌一样。
还有庄严雄伟的纪念碑,
铭记人的火花和光芒,
铭记历史和伟人,
铭记人类进化和成长......
.
天空使人沉沉欲醉,
天空使人充满梦想。
天空无岸的海洋,
我渴望游航。
天空深奥的秘密,
使我想念生命的悠长。
美丽宽广的天空呵,
迷住了我,
迷住了我的心房!
.
.
《在蓝天上》
.
春梦是最轻最快的飞船,
载我到许多地方游览。
在这桃花怒放的春夜,
又载我飞上高高蓝天。
.
我在天上轻轻飞走,
品尝梦幻的无限舒坦。
离我越来越远的地球哟,
有如西瓜浮在海面,
陆地好像一片绿云,
海洋好像一团青烟。
.
金色的大月亮向我飞来,
流星在前面躲躲闪闪。
还有五颗更大的星球,
自由自在,悠悠飘在身边。
还有带着光环的星球,
轻轻在我头上旋转。
.
泉水叮咚的天河东岸,
白花花的河水曲曲弯弯。
这些纯净的流水奔波不息,
流到南方变成明星一片。
.
默默的星云如同云烟,
斜斜依睡在天边。
突然,一条彗星穿过了它,
顿时星云变得光辉灿烂!
.
头上许许多多星团,
一群群布满空间。
茫茫流星群和沉沉尘埃,
也在不甘寂寞暗暗旋转。
.
啊,这辽阔富有的蓝天,
还有多少星月,多少云团?
我真想一辈子遨游天空,
可惜梦幻的飞船开始回返。
于是蓝天留下了我的无限回忆,
我也留下了蓝天的无限留恋。
.
1975.5.成都
《在蓝天上》入选2002年8月四川民族出版社《雪声》、2007年9月《杨然诗集》(第一部1974—2007)
【在蓝天上】
《在蓝天上》是我1975年5月写于成都的一首抒情诗:
.
春梦是最轻最快的飞船,
载我到许多地方游览。
在这桃花怒放的春夜,
又载我飞上高高蓝天。
.
当时有一本书,叫《彗星漫谈》,成为我最心爱的读物。我记得是花了2角1分钱从人民南路新华书店买回来的。那本书将我带到了微妙无穷的天空,我的着迷点,开始从《地理》转向《天文》。
在诗中,我写到了地球、月亮、流星、土星、星云、彗星、星团,“我真想一辈子遨游天空,/可惜梦幻的飞船开始回返”,我在无限留恋中回到了现实。这首诗遵循押韵的基本要求,这是我当时写诗的“必须”功课,这种形式上的束缚,在我接触了“朦胧诗”后,才开始有意识打破。
在这首《在蓝天上》之前,1974年10月,我还写了一首诗,叫《天空》:
.
天空那样美丽、宽广,
迷住了我,
迷住了我的心房。
白天,它象辽阔海洋,
云朵象神仙的船帆,
啊,传说是仙人住的地方!
.
从白天写到夜晚,从城市写到乡村,从劳动写到进步,天空成为我寄托希望的地方。我开始不自觉地运用“想象”这个手法,为我的诗歌构建“场景”。差不多四十年后,这些早期诗作受到了诗人易杉先生关注,下面的文字,就引自他的点评——
“诗人永远是一定的环境和一定民族的表达者”([法] 吉约姆•阿波利奈尔语)。杨然早期诗歌的抒情源于他生命的本能和他对童年生活的浸润。诗人虽然生在成都,但他从小跟外婆一起生活在“一个很安静也很僻静地方”,在那里,麦芒、蚂蚁、瓢虫、蜻蜓、青青的竹叶、虫鸣与他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成为他小时候生活的伴侣。这些典型的乡村元素构筑了杨然诗歌田园牧歌式的最早记忆。“所谓诗人者,不过是一些有需要且有方法将此种精神从牢笼中释放出来。”([美]狄克易语)“农田永远是我心目中抹不去的老成都之恋。”、“我喜欢田园风味”,加上他喜欢独来独往,平时沉默寡言,就连傍晚去锦江游泳,也独来独往。这样的禀赋为他终身在诗歌上走独木桥埋下了伏笔,这是诗人命定的选择,这或许就是15岁的杨然与诗歌相遇的潜在原因。在他与诗歌初恋的日子, “反映和表露”既是诗人的诗歌态度,也是诗人展现个人的内心情感和周围世界最朴实的方法。他要通过写诗来肯定他个体的存在,发现他生命的迷宫里永远的惊奇,解放体内的梦幻和向往。
.
“天空是我迷醉的仙园,
天空是我追求的地方,
无论白天,或是夜晚,
它都使我坠入梦境
它都使我充满了幻想,
它有童话那样的美丽的传说,
我有自己美丽的希望。”
——《天空》
.
这是诗人16岁的天空,纯真而稚气。成都市江汉路27号附11号(杨然小时候的住址),在诗人的眼里是狭小的,文革后期的中国普遍的贫困和疾苦给他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阴影,在黑暗的小屋里,少年的心是孤独、清冷、幽暗和朦胧的。“物质生活的贫困黑洞,唯有用梦幻和歌声来填补”。杨然的二哥给他描绘的云南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沧桑感和梦幻感,确立了杨然诗歌抒情的向度:山水化,风光化,梦幻化,灵感、伤感、情感化。仰望星空,他不是要充满灵感地升到天上,在大地上飞翔,而是要在浩大空中创造出新的星星。现实是干瘪乏味的,杨然用诗歌为他自己打开了一个“新鲜而明媚的生活”。在《蓝天上》,他轻轻地飞,流星、月亮、天河,这完全凭借想象和联想的诗歌,把少年带到一个“超现实的真实”的世界。梦幻中,是希望把星云鲜花“送我”。(引自易杉《中国乡村最后的诗人——解读杨然诗歌的抒情品质》,原载2013年1月《诗缘》第3集)
在此向他表示深深的谢意!
(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