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然:品读郑愁予《残堡》

(2008-11-12 19:12:47)
标签:

文化

    戍守的人已归了,留下

    边地的残堡

    看得出,十九世纪的草原啊

    如今,是沙丘一片......

    .

    怔忡而空旷的箭眼

    挂过号角的铁钉

    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

    戍楼的石垛啊

    一切都老了

    一切都抹上风沙的锈

    .

    百年前英雄系马的地方

    百年前壮士磨剑的地方

    这儿我黯然地卸了鞍

    历史的锁啊没有钥匙

    我的行囊也没有剑

    要一个铿锵的梦吧

    趁月色,我传下悲戚的《将军令》

    自琴弦......

    .

     《残堡》把一个死了的片断写活了。

  游人见惯不惊的一个场面:“边地的残堡”, 本不值一提。不外乎“沙丘”、“箭眼”、“铁钉”、“风沙的锈”等等,就这么一回事,“一切都老了”,谁又不知道呢?但是诗人却感受到了其他人感受不到或者无法表达的东  西:“戍边的人已归了”,“百年前英雄系马的地方”,“百年前壮士磨剑的地方”,以及“历史的锁啊没有钥匙”等等,这些微妙的精神细节。诗人敏感于“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戍边的石垛”,敏感于“我的行囊也没有剑”,于是“要一个铿锵的梦吧”,至此,诗的境界达到高潮,一个死去的场面终于活了:

  

    趁月色,我传下悲戚的《将军令》

    自琴弦......

    

  诗人把人们带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复活的境界, 把一个寂寞的场景改写得有声有色。诗人使用倒装句等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多趣。 (杨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