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宥斋旧藏字画介绍之三文徵明小楷《岳阳楼记》

(2014-12-11 16:56:42)
标签:

文化

分类: 旧事重提
别宥斋旧藏字画介绍之三文徵明小楷《岳阳楼记》          
日前翻阅《天一阁文丛》第十期看到天一阁张波女士所著《八面观音 色相俱足》,是介绍该阁收藏文徵明小楷《岳阳楼记》解析。不由得使我心为一动,这不正是朱氏别宥斋旧藏的扇面之一。天一阁共藏扇面六百九十件,其中53%是上国家等级的。这690件起码有三分之一属朱氏别宥斋旧藏,为什么没有正确的数字呢?说来也怪,藏品入阁已经四十多年了,就是没有一清册交给我们,其中还包括那些器物,只有那些古籍和碑帖出过目录,算对我们有一个交待。别的可以说是一笔糊涂帐!怎不令人深思。
文征明小楷《岳阳楼记》解析             张波
    在天一阁珍藏的历代扇面中,文徵明的小楷《岳阳楼记》内疏外敛,恬静轻快,格外引
人注目。扇面尾题“嘉靖丁巳五月既望徵明书时年八十有八”,嘉靖丁巳年(1557)正是文徵明
离世前两年。这一时期的上楷,可以说代表了他最高成就和境界。因此,《岳阳楼记》便成为了
解其晚年收风的一件重要作品。
一、文徵明的生平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据《衡山观湘文氏族谱》记载:“文宝,梦登公次子,字维善,江西永新固塘人,生于宋嘉定十二年己卯六月初四寅时,咸淳七年辛未以宣教郎授湖广衡州(今衡阳市)教授。宋末,世乱致仕,留家衡山二十二都,今既二十二区礼厚,为衡山三卿各派始祖。”文宝有子六:定开、定英、定聪、定源、定清、定伟。其中的“定聪”,就是文徵明的曾祖父。明朝中期,文定聪在苏州任职,举家由衡山迁到苏州,为文氏苏州派的始祖。文征明之所以号“衡山居士”与“文衡山”,正源于此。
    关于文徵明的记载,颇为有趣。据王世贞《文先生传》中记载,他八九岁时说话还不清楚,“语犹不甚了了”,到上学时却格外聪明,“日记数千言”。然而,这独赋天资没能给他带来功名,十试十落,心灰意冷。直到1523年,经他人推荐,通过考试被授翰林院待诏,得以进宫。他又厌倦宫中的礼仪约束,所以次年便回苏州。曾自作诗云“功名原不到书生”。但这并没有影响文徵明的知名度,凭借其诗书画才艺和所学名师,名满海内。
    辞官后的文徵明,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翰墨之中,并成为吴门当地的文坛领袖。他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寅、仇英称为“吴门四家”,足见其在诗、书、画上的非凡造诣。从记载来看,获得这样至高的名誉,主要有二个原因:一是他本身诗、书、画样样精通;二是与其九十岁的高寿有一定关联。王世贞曾说:“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寅伯虎,彼自以专技精诣哉,则皆文先生友也…….文先生盖兼之也。“(1)可以看出,尽管文徵明在某一专业的技能上与其他诸人有小的差距,但诗书画兼能的唯独他一人。文徵明九十高寿,在他四十岁时,他的老师沈周谢世,在他五十六岁时,祝枝山去世。因此,在他五十六岁后几乎统领当时的书坛、画坛,并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文徵明的书风
    文徵明二十岁时,便巳跟随李应祯学习书法,并先后得到沈周、吴宽等人的指导。而且在兼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经宋元而上溯晋唐。取法的广泛,成就了文徵明在各类书体上的深厚造诣。“书法无所不规,仿欧阳率更、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海岳(米芾),抵掌睥睨,而小楷尢精绝,在山阴父子间。八法入钟太傅室,韩(择木)、李而下,所不论也。”(2)“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皆有小法,尤可宝也。”可见,其在楷书、行书、隶书、篆书上都有涉猎,而且“可宝”。这在书法史上,是很少有人能有如此成就的。何良俊曾云:“赵集贤后,集书之大者衡山也“。(3)王世贞也说”独元时赵承旨及待诏能备众体“,只是惜少章草耳”。在两人看来,文徵明是可以与赵孟頫相比肩的。
    既然各类书体均能,文徵明在师法上是否能有清晰脉络呢?明清以来的书法史料,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不少线索。王世贞云:“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惟少光耳,亦有作率更者。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唯绝不作草耳。”(4)黄佐曾记载:“公日惟临写《千文》,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文嘉曾云:”公平生雅慕赵文敏公,每事多师之。“(5)可见文徵明在機书上,以智永《千文》人手,上师二王;在行书上,以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取法颇多;在隶书上,效仿钟繇等人;在草书上则以怀素等为师,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赵孟頫的影响…….如此广泛的师法,使得文微明成为明代重视法度的大家。其在艺术风格上,自然也流露出这种偏向。
    对文徵明书法评中,张照的评论经常被引用,即“书着意则滞,放意则滑。其神超妙浑天成者,落笔之际,诚所谓不及内外及中间也。待诏书不为董香光所重者,正以着处滞而放出滑“(6)。”着处滞,放出滑“正是过于重法度,而缺少自我发挥所致。这一特点体现到创作实践中,就会显得而法度,但神韵不足。正如陈振濂先生所云”…….笔笔无懈可击,却又很少有那些眉飞色舞精彩迭出之笔。比起二王手札的寓情寄兴,它却又缺少一种有血有肉的、活泼的感情。“(7)就文徵明一生的书法来看,法度几乎是其恪守的祖训,故往往稳健有余而神韵不足。但这一书风,在其晚年,得到了很大改观。
三、《岳阳楼记》与晚年小楷 
    在所有的书体之中,小楷是文徵明最为擅长的。王世贞云:“待诏以小楷名海内。“文徵明小楷上文巳有提及,主要是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而且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貎。应该说,真正形成文徵明自家风貎的小楷是在其晚年。因此,其晚年的小楷风格直接反映出他在书风上的变化。其晚年的作品,如《醉翁亭记》(八十二)、《离骚经》(八十三)、《庄子南华真经》(八十六)、《苏轼赤壁赋帖跋》(八十九)均是其小楷的代表作品。而作于八十八岁的《岳阳楼记》,也体现出其对小楷的精心创作。
    王世懋对其小楷的风格变化曾做过这样的总结:“衡山先生…….时作小楷,多偏锋,太露芒颖,年九十时犹作蝇头书,人以为仙。然行笔未免涩强,其最称合作者,以字形五六十时也,“(8)然而,文徵明自已却认为,六十岁以前的小楷略有”滞弱“,直到八十四岁时才”稍知用笔“。这不免有些自谦,但也表明其在晚年对小楷的认识更加深入。
    结合《岳阳楼记》来看,其晚年的小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在用笔上,凌厉俊健摆脱板滞之气。文徵明小楷书法受当时台阁体的影响,不免过于规整划一。在对欧阳询等人的学习上,追求险劲而失之板滞,特别是中期,受时风影响,板滞之气更为明显。粱巘云:“文衡山小楷初学欧阳,力趋劲健,而板滞之气未脱。”而在《岳阳楼记》中,可以明显看出,尖笔入锋,收笔凝重而富有变化,劲健而秀雅,一改早期的板滞陋习。其次,结字由外疏内敛转而为内疏外敛。结字是书法体态变化和书法创新的核心所在,能否在结字上有所突破是一个书法家成功与否和重要标志。宋曹在《书法约言  论楷书》中说:“作小字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从流传的作品来看,文徵明早期的书法在结字上不免外疏内敛,而在此作品,结字以方为主,略带扁势,内疏外敛,显得洒脱、自然,形成自家风格。最后,结构上由整齐转向活泼自然。文徵明官翰林院待诏时,其书法趋于规整。丰坊说他“五十之后,因书诰敕,颇兼时体,渐尚整齐”(9)。“因书诰敕”给文徵明带来了重法度而失神韵的书风转变,但这在《岳阳楼记》中已从工整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尽管法度仍在,但于其中多有变化,结构开阔、疏朗,给人一种恬淡灵秀、心悦醒目的感受。
    从《岳阳楼记》这一作品中,可以看出,文徵明晚年的小楷作品,已成自家之体。无论在用笔、结字、布局以及整体的气息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相比早期楷书谨严的风格而言,晚年的书风则走向一种自然、恬淡而且富有神韵。谢肇淛曾评其小楷云:“至国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香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 人也。”(10)“八面观音,色香俱足”就《岳阳楼记》来看,很是恰当。
注释:
     (1)(2)(4)【 明 】 王世贞:《文先生传》。
      (3)【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书》卷二十七。
      (5)【明】文嘉:《先君行略》
      (6)【清】张照:《天瓶斋题跋》
      (7)陈振濂:《口味经典-----陈振濂谈中国书法  明清》,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35页。
       (8)【明】王世懋:《王奉常集》卷五十。
      (9)【明】丰坊:《书诀》。
      (10)【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七。
                                


                                                                                       

 我是老实人抄录于华勇轩           2014/12/11 `17: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