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十进宫资产重组之道
十进宫资产重组之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088
  • 关注人气:5,1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3.邂逅武商原始股

(2024-03-19 18:35:52)

43.邂逅武商原始股

 
投资证券,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件新生事物。过去不少人认为投资股票是不务正业,是一种投机行为,这种观念不太正确,是落伍历史潮流的保守认识。
 
耶鲁大学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它有上百亿美元在世界各地进行投资,从1985年到2005年所获的投资收益高达78亿美元。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提示,耶鲁大学投资收益占总收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22.2%上升至2005年32.1%,其中有2.86亿美元来自基金会的贡献。基金会的留存资产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52亿美元,而2011年的统计数据证明,耶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为21.90%。
 
根据2012年8月15日重庆商报的报道,美国一共有6家名牌大学排队投资中国的A股,包括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得克萨斯大学,清一色都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一般的做法是,大学基金会每年将一部分投资收益转为日常收入,支持学校的日常开支,这已经成为大学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名校以此来吸引一流的教授,提供先进的研究设备,资助开创性的研究项目等,因此基金会投资效率的高低,也将间接影响到大学的科研水平与综合竞争能力。

上述著名高校的投资事实和数据,充分说明证券投资是一种被现代国际社会认可的,十分正常,非常合规的积极投资行为。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进行自己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学术界、科学家的人士不要忌讳它,不宜避而远之。

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江浙一带的大学和医院里,不少教授和医生们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比较敏锐,许多人很早就参加了证券投资,而内地的教授、医生们前期敢于参加投资股票的人较少。我所佩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他投资的股票据说已接近一亿的收入。再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任淮秀教授,是盐湖钾肥的第一大流通股东,他的爱人担任建设部的司长,同时也是盐湖钾肥的第二大股东,他们夫妇两人的投资收入加起来也大约上亿元。
 
我对证券投资的认识和实践比较超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就认识到,开展股票交易是国家指明的经济发展手段之一,是让人们拿钱出来支援国家建设,而且交易时需交纳手续费并且完税,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如果你亏了钱那只怪自己水平不够,你能够挣钱是掌握了投资的技巧,这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要理直气壮地做。你倘若不投资股票,是永远套不了,永远亏不了,但是也永远富不了。我内心认为: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割资主义尾巴”,“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了,知识分子受职业所限不可能去卖菜、卖服装、开酒店,不可能像影星、歌星那样演戏唱歌赚钱,要体现自身的价值,要尽快富起来,只有勇敢地涉足证券市场。 

新中国的证券市场经历了起始、发展与前进的不同时期,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我基本上见证并参加了它的几个重要阶段。我和杨百万是同时代的人,他号称所谓的“中国证券股票第一人”。杨百万身在上海,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一位身家百万的炒股家,名噪一时的大红人。但他却有许多重要事件并没有亲自参与。我的经历对他是一种补充和完善,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他。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在新中国的证券发展历史上,我是一个早期投资“资产重组”的见证者和勇敢的实践者。

“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在遭受当权派打击仅仅两个月之后,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就开始外出调查研究上市公司,开始了全心专攻“资产重组”题材的历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奋斗中,我在全国比较早地,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资产重组的理论,另辟蹊径,竭力寻找体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曾经说过一句话:“命运,就是机会和抓住机会的能力。”我对于自己一生努力抓住机遇的几大胜利成果,形象地比喻为:“投身资本市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恰似我一生经历的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役,继辽沈战役(黑五类险上大学,山区跨协和之路)、平津战役(高等学府学术之路)之后,取得了淮海战役(投资成功之路)的全面胜利。”

提起我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渊源,还得从上世纪的1986年开始说起。那一年,我所在的城市武汉,继上海、深圳等地之后,也开始创新性地发行了股票。

1986年的一天下午,我去工商银行武汉商场储蓄所存钱5000元,当时的人民币比较值钱,这5000元不算是一个小数。

就在此时,一位谈吐十分利落的中年女性工作人员从后台走了出来,据说是储蓄所所长。她娓娓道来,奉劝我们购买武汉商场公司发行的原始股票,1元1股,并保证利息比存钱高得多,合算。

当时在场的人谁也没有理睬她,毕竟大家都不知道股票是何物,更谈不上熟悉,谁会拿真金白银去买这一张纸的玩意呢?
 
在中学、大学期间我曾经看过不少国外的小说,也常常阅读当时内部才能接触的“参考消息”,思想上相对开放,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敏锐。经过一番思索,过去所学习、所接触的知识使得我当机立断,马上将所有的5000元全部购买了武汉商场的原始股票。 

在这里,我碰见了一位熟人,那就是武汉外语学校教务处的田xx主任,当时也来存钱,听从我的劝告后他也认购了2000元武商原始股。旁边围观的人群过来看了一下热闹,都摇摇头走开,还是谨慎地把钱存入了银行。

在那以后的一段时期里,武汉商场公司给这种股票以每年17%的利息分红,还是很不错的。确实应验了储蓄所长比存钱利息高、合算的那句话,参入进来的小股东们为此十分高兴。
 
天有不测之风云。到了九十年代初,国家忽然涌现出通货膨胀的浪潮,物价飞涨,老百姓开始把手中的钱抛出来,在街道上、商场里疯狂地购买商品,如衣服、被褥、毛毯、粮油、热水瓶……见到东西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抢购。
 
为了平息民间的不满,国家果断采取应急措施,公开发行国库券,利息十分高,记得是14%。当时国家有一个统一规定,凡是正式工作人员都要按照工资的百分之几购买国库券。在我们家里,我、妻子,父母亲四人都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

后来为了安定民心,国家又给国库券提高了补贴利息率,加起来大概可以达到20%左右。而外面有人为了做生意需要活钱用,收益来得更快一些,便大量抛售国库券兑现,致使国库券还低于面值不少。也就是说一百元的国库券,只要九十元、八十几元就能买进来,如此一折腾,相当于国库券的利息几乎高达30%左右。


在这样高利率的诱惑下,我和妻子抵挡不住,不免动了心思,想把武商股票的本金抽回来购买国库券。于是,带着短视目光的我们夫妇俩,一起去登记机关退掉了原始股票,还需交纳50元的手续费用,5000股一共只换回了4950元人民币,全部转购成国库券。 

就这样,我一只脚已经踏进了中国最早的资本市场,而另一只脚却抽跑了出来。

大约10个月以后,武汉商场公司股票在深圳交易所正式挂牌,闪亮登场,成为全国第一家商业上市公司。在众目睽睽之下,000501股票经过一番炒作,最高价格达到29元之多,我在理论上损失了14万元。在九十年代初,这个14万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呀?我为了30%的利率,丢失了2900%的回报,因小失大,致富的良机就这样眼睁睁地错失过去。 

当时,我真是肠子都悔青了,那份自责与懊悔实在难以言表。而外语学校的田主任却按兵不动,稳坐钓鱼台,一直坚持到最后,最终抛出股票后喜得又是装修房子,又是安电话,一时间在他们学校传为佳话。

第一次不期而遇,有幸购买了正规的原始股票,可惜结局并不美妙。当然,这种不成功的经历对我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失败乃成功之母,我是决不会白白交学费,就此罢休的。邂逅武商原始股,把我无意中拖进了中国早期的证券市场,使我很早就开始接触到证券实体,并萌生了直接投资股票的意识。
 
由于有了鄂武商的这次经历,给人不小的启示,因此我在后面不同的阶段里,还留意购买过武凤凰、长印、猴王等公司原始股票的“认购证”。由于仍然有一些胆怯,似懂非懂,加上资金量少,购买的数量不大,所以赢利也就相对较小。

而辛辛苦苦购买来的华新水泥和海南几家公司的“认购证”,适逢熊市来临,开盘就亏损。购买“认购证”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费用,即便是原始股的认购证,如果每股定价偏高,加上中签率比较低,又遇见熊市,依然可能亏本,不像证券市场刚开办时的初始阶段那样稳赚不亏,无法保证次次都会赢利,风险犹存,可能赚钱也可能亏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