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广雅中学苏科庚老师:<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点评

(2009-11-04 15:36:57)
标签:

杂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点评

       广东广雅中学苏科庚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有新意,较好地贯彻了课标的新理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是值得借鉴的一堂课。本节亮点如下:
一.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设置:
“①摩尔根的实验与孟德尔的实验有无相似的地方? ②用分析孟德尔实验的方法去分析摩尔根的实验(用B、b表示),哪些可以解释,哪些不能解释?③摩尔根作了什么假设?为什么这个假设可以解释实验现象?④如果让你再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摩尔根的推论是正确的,可以怎样设计?看最多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法?”上述设置的问题不多,避免了课堂过多的提问造成学生疲于应答的情况;且都属于非事实性的问题,层层递进,指向性强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学生不能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方能作答。问题中的“为什么”、“哪些”、“最多”等富有质疑和挑战味道的字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和好胜心,师生间的互动因此活跃起来。可见,虽然是分析同样的问题,但稍微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角度,效果就截然不同,这些看似很微小的变化,但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却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恰到好处的学生活动处理 :
本节课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学生活动,一是让学生根据摩尔根的假说写出图解解释实验现象,二是让学生设计并交流实验方案。
前一个活动的亮点是同时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共同完成一个图解,两个学生共同完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优势,既减少了出错的地方,又节省了时间,使教学更为紧凑顺畅。
第二个活动采用让学生在下面讨论和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巡回指导,发现不同的方案,即让学生将设计写在黑板上,最后学生一共写出了四种实验方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黑板上列举出来的几种实验方案进行的比较,从中确定一个最好的实验设计。这样的处理,虽然减少了学生介绍的机会,但却使学生所有的设计都得以展示,同时教师又利用这些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探讨和比较,使学生确实有所思,有所得,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材内容的挖掘和整合是本节的创新之处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对摩尔根实验的分析,教师非常注重对其科学方法的总结和有关科学史的学习。教学中,师生一起总结了摩尔根取得成功的几个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对现象的敏锐观察,大胆的假设,严谨的推理和严格的验证,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科学方法的渗透,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对科学史的回顾,学生不仅把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了,而且对整个有关“基因”的研究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整体的认识,使学生对科学家们所作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果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而这个处理也很好的跳出了教材的限制,从科学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我认为也是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做法。
四.难点的突破实效性强:
结合所学的内容对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进行补充和完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出示的是示意图而非文本(即分离定律的内容),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又与前面的导言部分相呼应,学生非常容易将基因的行为与染色体行为联系起来;对问题的思考是基于对示意图的分析上展开的,且问题的设置直接指向难点的核心;后面的总结部分也改为了让学生填空的形式,重点突出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对应的关系。这比单纯让学生自主归纳,其难度也大为降低了。可见,多运用直观的手段,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转换解答的形式,确实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教学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