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嘴唇还是泥的

那时嘴唇还是泥的
——友情评析王春平《泥的嘴唇》
葛水平
认识王春平时我在晋东南戏校上学,班里来了一位教历史课的新老师,据说和我们年龄一致。教历史课的新老师站在讲台上时,老师说:同学们好!台下的学生说:老师辛苦!那一刹,教历史课的新老师的脸就红了。老师叫王春平。因为学戏的人唱历史,对于王春平讲的历史有些不太信任,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不信任伤了他的尊严,很快他就调走了。许多同学说起时,居然对他没有多少记忆。我常说:你们再稍微思念一下吧,尽管这是很难思念出的。
从此我和王春平有了三十多年交情。
他年轻时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基本吻合,没有多大出入,虽然现在的样子略带了几分岁月的惆怅,我想那正是诗歌给予的。那时他就写诗,存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老天给予的财富。他和他的财富厮守着,无意在公众面前为他的财富和权力辩解,默默的写或者吟。现在,从生存的角度,王春平已不复往日的激情四射,这使得他更懂得精神比物质更重要,可以从容长久的坚持。从70年代开始,中国民间文化如此迅速地变化,使民间文化本身极大程度上遭到“改良”,他带着温情和怀旧之情写下对民间物事的赞歌:
今年的新麦在雨后散发醉人的气息
他们不知道滴血的伤口是必经之地
布谷鸟的叫声从远方传来
这单调重复的节奏永远是那么真实
永劫的麦子上空一驰而过的颗粒
永劫的麦子在春雨里再次永劫
现代人用娱乐或消遣或闲聊填满我们醒着的每一分钟,而独自一个人的追求日益变得艰难和令人惊恐。他站在泥土上说话,在他思想的世界里,人们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自然秩序,小心谨慎地表现自己,他是礼貌的,尤其是对于泥土上生长出的繁华景象。
90年代,我们一起去高平一座搁置许久的寺庙:定林寺。秋天的定林寺周遭开满了野菊花。花朵让幻想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破旧的寺庙隐现在远处,昨天已经被忘却,站在庙门前:王春平说:不往后看,也不前瞻,假如寺庙有灵魂,一切都值得怜惜。寺庙也许是灵魂安置的地方,任何跨越一种门槛都是有吸引力的,走进去,我无法分清这是房屋群还是瓦砾堆。我把寺庙想像成一种模样,那是经过人们的思想熔炉冶炼之后,冷却时的模样。人们过的完全是另一种生活,享受的是另一种爱,信奉的是另一种宗教,那些花朵让寺庙里的和尚沉浸在灵气换发的劳动中。
经年的泉水日夜流淌
穿过无数个岁月和生命
残垣断壁伫立于秋风中
衰败着久已远去的足音与禅声
当我们在西去的夕阳里
望着那一片浸沐在霞色中的屋顶
那一泓清冽的山泉
就永生永世流进了我业已枯萎的心中
寺庙,它护佑了一方水土,或者说是水土之上活着的生灵,它目睹了人类多次诞生与死亡,每次它出现时都是新的,而且永远是新的,每一次消失时都是人类的背叛。
王春平由一条泥路走往城市,泥路拉长了他的望远,他喜欢泥路上的落叶和杂草,自然的芬芳,风不停的旋转着,旋转着写满过去的时光。看着这些,他努力把自己的脸弄得更可笑。他把嘴里被嚼过的东西吐掉,他低弯着腰唱“赶牲灵”,而其他人就像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旁观者一样,那个高声吼叫的他,撕裂中有他的故乡。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
三盏盏的那个灯
赶夜路的人啊
快打开你的窗棂
前面的路漆黑
后面的夜幽深
提灯的人啊
你要听着点铃声
………..
善良山梁上的那一盏幽幽的灯
走了一夜仍在山梁上蠕动
提灯的人啊
再翻座山梁你就到了天明
许多无益的,已经无用的记忆,还有被摔坏的时钟,以及乡下人的日子,岁月是由秒和分集聚起来的,而永恒的片断和世纪的碎片构成了历史。泥路把熟人都送往了远方,远方有书和世界,有充满乱七八糟的生活,带着深思熟虑的人们,不知道他们是否真需要乱七八糟的生活,但是,没有人记得起泥路了,甚至不想顺着高高的泥路爬上抬眼看不见的山峰。
从细长的童年
延伸过来
又蜿蜒到我的身后
多少年前的村庄。绿树斑驳
五月的槐花开了
树荫深处
蜜蜂们唱着
点点滴滴的忧郁
还有比走进自然更浪漫和有力吗?王春平生活在自己的滋味里,他常说,人类灵魂被吞噬不是因为饥饿,而是因为食物的泛滥。是不是也有欲望的泛滥?人的味觉开始迟钝,童年时口感新鲜的东西都哪里去了?人们活着:
离心灵还很远
被世俗的欲望缠绕
拼命的挣脱
越来越高
然后
断了
我们一生都在埋葬美好的物事,努力摆脱自己是农人的身份,把自己,连通自己尖叫时的高音送出去,谁都不想把自己隐退成文学简历里的一行字。有些时候我想王春平怀踹着的那颗诗心,活在俗世中,要生存,要周旋,要拿捏,要和许多无趣味的人建立广泛兴趣,他依旧写他的诗歌,有多难?
也许诗人的嗅觉是灵敏的,他能闻到生活中好诗的味道,在他的行走中,他鲜活、敞开、变形、追随表达的欲望,如同他唱出了民歌中的苍凉味儿,在黑暗和痛苦的文字背后,他不是诗歌中的内行,是生命与诗的血缘,把他心中的难过变成了一行行文字的样子,形同诗歌。
即使老了,即使我已变成岩石
这风中的山岗上又会走过
一个独行的少年
只是我已不能将生命
从这块岩石传递到那块岩石
他的情感既个人又普遍,渗透在诗歌中,变得像自己和诗歌对话,面对诗歌,有些微笑会心时,他的诗歌变得开始活泼:
我的妹妹把她的梦搁置在梁上
然后捂着脸走了
麦浪打着唿哨从她的腰际呈弧线划过
我看不到她的忧郁
正如我无法看清楚自己此刻的
眼睛是不是一团火焰
——《妹妹》
一直觉得王春平的诗歌创造了一种奇怪的真实性效果,把他的痴迷和幻想从唠叨中拯救出来,使最朴素的言辞染上了克制的色彩,阅读时甚至觉得到他的诗歌中携带着对泥土的暧昧情感宣泄。
我所读到的都是他早年的诗歌,由第一本诗集《树叶之上》到《火中的木头》再到最近的《泥的嘴唇》,三十年光阴走远,人一辈子留下了什么?留下了王春平的位置,就在诗的对面。
拿到《泥的嘴唇》时,已经是秋天。这个怡人的季节,太阳升得很高,无垠的蓝天下,敞开的窗户吹进一缕风。吹进满屋子青草的气息,也带来街上弥漫着烟味的喧哗声。我阅读《泥的嘴唇》,读下去时,我的脑海里飞快掠过许多忧伤的想法。正如潞潞的序言《永远试着说出》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试着说出,说出一生的心事,藏在文字里的心事,一头雾水的心事。一生不被熟知的谜底,它指向了往前走的脚步,每个人都在寻找使每一个破灭的希望实现的理由,而文字是我们内心里对蒙昧的反诘。
继续阅读下去,他的每一行句子似乎也是已经破旧的,就像一个有心人,带着眼泪去寻找他的旧友,他不想多说话,怕止不住眼睛里的泪水,假如寻找到了旧友,他害怕对方问:你为谁哭?他在诗句里渴望悲敏和慈善,虽然悲敏和慈善,已成为居心叵测的人手腕中工具,看上去是那么恶作和下流,但是,他不去碰它,他只写他内心的忧伤,他用行走养殖他的忧伤,他童年的爱恋、童年的友情、童年的“上细湮”村、童年的庄稼地、童年的金黄色的玉米地。
一切无须祈祷
春天自会来临
我们所要做的事
就是和玉米地一起
度过冬天
并且解下挂在树杈上和屋檐下的玉米
选出适合存在的颗粒
一个人终究是要和他的过去告别,但是,一个人永远不要背叛往事里的一草一木,不要背叛捕风捉影的岁月。那些庄稼地,那些养命的粮食。学做一个纯粹的诗人,走在泥路上,走往听不见喧嚣的青草地,在那不被感知的世界里寻找诗句,寻找一言不发时的气质,不需要有多少人认识或者肯定,写自己的诗歌,一定不要成为诗歌的集市。
这个春天里我写下了如此文字,三十多年的友情,仔细想想也算是有了友情的深度。
如果不写诗歌,人生还有什么值得留恋?
诗歌让世界迷离或者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