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党的金墙玉壁(冯骥才)

(2016-05-12 13:15:44)

上党的金墙玉壁

——《上党寺观壁画》序

 

冯骥才

 上党的金墙玉壁(冯骥才)

 

作家葛水平拿来一本寺观壁画集的打样,嘱我作序,並说这是她家乡山西上党地区的历代壁画遗存,而且是他们一些文化志愿者采风记录下来的。

山西的寺观壁画驰名于世,诸多名作亦曾拜谒,可是对上党整个地区的壁画却是头一遭看,然其存藏之丰,画艺之美,令我惊愕。这又叫我应上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对于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创造,我们不知道的永远大大多于我们知道的。”于是,惹起了心中的一种文化的敬畏。

上党身在太行太岳的深处,山水雄奇,历史古远,文化醇厚;当历史的大鸟飞去,会不经意地把它美丽的羽毛遗落在山野之间,那就要看今人是否识得与珍惜了。记得十多年前发起全国文化遗产抢救时,鉴于山西与河北两省寺观多,壁画散布广,特别是乡野小庙的壁画大多没有列入文保单位,故将这两省的田野壁画列为抢救和保护之列。可是此事进行得並不如愿,河北的张北地区有人做,山西却一直没人做。这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遗憾与空白。然而,中国毕竟是个文化古国,总有心怀文化的良心的人。一些摄影家和作家站了出来,默默地承担起这件事,终于将深藏在晋东南大地皱折里这些壁画杰作采录和整理出来。

 上党的金墙玉壁(冯骥才)

 

中国的绘画,先画在建筑的粉壁上,后来才画在案头的绢素上。所以壁画更古老,更具源头性,应受特别的重视。

中国的壁画,在佛教东渐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三种样式。先是具有鲜明中亚和西域特征的西域样式,继而是受西北少数民族影响的敦煌样式;进入中原后,最终形成了汉化的中土样式。山西壁画是中土样式的典范。那种与《八十七神仙图卷》和《朝元仙杖图》如出一辙的造型与画风,不只在永乐宫里可以看到,在上党地区高平董峰村的万寿宫、泌水坪上村玉皇庙、高平李村观音寺等处的壁画中,也都可以领略到这种中土样式特有的笔法、造型与神采。

可贵的是,上党地区保存的壁画上至五代,下及明清,完整地呈现着千年壁画各个朝代画风的嬗变。比如五代时期的简括浑朴(平顺实会村大云院),宋代的丰繁典雅(高平舍利山开化寺),元代的沉健雄劲(高平董峰村万寿宫),明代的雍容大气(沁县郭村大云院);清代画风的世俗化、乡土化,以及文人画法的介入,也鲜明地表现在这一时期上党各地的庙宇的壁画中。

一个並不太大的地区所保存的壁画,竟能如此完整和有序地拥有各个时代的画风,应该是一种历史的幸运,也无疑是一宗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上党的金墙玉壁(冯骥才)

    

 

在我国的画史上,往往出于一种文人画雄踞主流带来的偏见,壁画被排除在外。唐以后的画史很难再见到壁画作者的姓名。中国壁画史基本上是没有画工姓名的历史。虽然,壁画具有工具性,服务于宗教,但民间画工们的画艺并不在精英画家之下。画工们作画时必需面壁站立,立腕悬肘;每画长线,还要弯腰屈膝,一笔到底,画出的线条却流畅自如、随心所欲、精准传神。那些伏案作画的精英们有能力画出如此动辄数十平米巨幅的壁画吗?令人兴奋的是,这些壁画的特征,民间画工们超绝的才华,全都十分精彩地体现在上党这些壁画中。特别是这里的宋元壁画,堪称中国壁画“国宝级”的力作;一些画面应是中国壁画乃至中国绘画的经典。

可是,随着时代流转,社会变迁,壁画失去了使用功能而离开我们的生活,成为历史。然而往往在这种时候,由于人们尚不能将其视为不可再生的宝贵的历史财富,大批遗产因之泯灭消亡。我相信近二十年乡野壁画的消失是大量的,令人痛惜!为此,这个时代需要有人“先知先觉”,抢救历史,为了未来,于承担,就像上党这些文化的志愿者对壁画抢救性记录所付出的努力。

接下去要做的事便是编制数据库、档案,进行深入的学术性的研究了。

如果今天我们能够保护好这些彩墙画壁,待到明天就一定是上党人的金墙玉璧。

 

2015.11.25

 上党的金墙玉壁(冯骥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