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世上我是一只悲伤的鸟

(2013-01-05 13:19:45)
标签:

杂谈

 

这个世上我是一只悲伤的鸟

葛水平

——《河水带走两岸》后记

有时候我觉得在这个世上我就是一只悲伤的鸟,只不过鸟是一个飞翔在天空的东西。鸟除了对森林感兴趣,城市于鸟是它们无法接受的现实。当景物在身边快速掠过,即使原路回头,我也已经不是从前的我了,总要生长,总要为自己寻找阳光,我只能用文字匆匆记录,河流阻挡不了村庄的走远,自然的生动性、社会的丰富性,我依然阻挡不了我心的走远。

人到中年,我认为人到了中年才算是一个心灵智力高度成熟的季节,我成熟得晚,晚到现在才明白明清山水画中的灵悟之感,为什么能让西方一切抽象作品都显得那么粗拙可笑,那么与艺术无关。我仔细想,觉得我应该是在文化趣味上高雅了,我的文化趣味来自于我的乡村。乡村散落在各处的文化留存,以其丰富,以其精彩,让我目瞪口呆。多么辽阔的大地,多么绵长的传统,才能孕育出河水两岸朴素切无比华丽的建筑群体啊,默默的在时间的天空下闪烁着性灵之光,贫困和苦难如影随形,贫苦中的奢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我只是想寻找到一种人与阳光和水同质的语言。回到出生地,回到我初生的背景,虽然我已经找不到一张我熟识的脸,然而,乡村,总让我有俯拾皆是的热爱。

多么好的村庄,沉静细碎的阳光洒满了宁静,多么不寻常的一条河流啊,那热闹,那生,那死,那再也拽不回来的从前。时间怅然,当我再一次回到出生地,时间悄然流逝,忽间,村庄成了时间的遗容。我妒忌这时间,把什么都贪走了,贪得乡村成了荒山野沟。我一路走一路想,是否,只有乡村繁华了,才能在上面栽种稼穑,否则,这社会丰收的是什么?

一条河流断断续续走了两年,真要决定走下去时,与约定的时间和行动相去甚远。还记得去年春天第一次去沁河的源头,天出奇的好,大山深处少有人烟,《上党晚报》的何晨开车,车上有两位摄影朋友,赵宏文和杨军,我们是兴奋的。那些天空的云彩,那些埋头吃草的羊群,在半山腰上,我们议论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既定目的?河流让生命走向文明,我们遗失了什么?一路走下去,其目的的意义已经明确,是血液和神智的引导。这条河流养育了我,养育了万千生灵,我有理由知道它的美丽。

河水流经处深山偏邑,山高水深。人总是意识不到自己家乡的美,总是贵远近贱,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有何名山胜水。“天地灵淑之,湮没于庸耳俗目。”然而,我想要大声告诉世界,我的沁河,我的天堂,是该在世人面前招摇的。这个世界,私人的生活空间和个人归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如天堂一样难以界定,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堂时,那么当代数学中会告诉我们有多重宇宙的可能性,我想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天堂,那就是自己的故乡。

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乡村,童年也在乡村,一辈子乡村都会给她以饱满的形象。而乡村,任何一个催人落泪的过去,都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活着的人,生长的过程,不是随意地看着过去的日子凋零,而是要在过去的日子里找到活者的人或故去的人对生活某种目的或是境界——虔诚的一面。

我始终懂得感恩,这条河流给了我健康的心智,健壮的体格,我只要走近它,我与这个社会,对所有的要求将变得迟缓起来,它缓解我紧张的情绪,它让我变得生动。乡村成为我生死不移的眷恋与诱惑。生命在日子里发芽。倏忽间,这图景全然变作印象,沉淀于记忆之谷的深处,幻化出流年碎影。这里所有经历的言说都纷纷展开,人们以往的精神空间被淡缩成薄如纸张的平面,时光跳跃,曾经美好的经历横立在我的面前。河流,大地音符般的曲线,当我看着它走失,看着土地张着龟裂的嘴唇,寂寞无声,而依附着它的村庄像失水的南瓜一样干瘪时,我发现没有河流的村庄连一个人也很难留住了。柔软肥沃的土地上长出的耳朵,它在听见时间的叹息和自己内心的曾经热闹的同时,它还听见了热爱它的人在寂静的土地上对于生命的守护,对于时间的绝世应答,对于永不会撞个满怀的转瞬即逝的繁华。面对时间,我只能学圣者浩叹一声:逝者如斯夫,逝者如斯夫——感通广宇,戳破时空的沉寂,我和我的朋友们用图文写下它衰败的一页。

我们走。一路走一路惊叹,曾经美好的衰败,细碎的叹息如流苏扶摇。村庄要变成什么模样?没有病句的口号,让岸上的老百姓浑然无知,他们由农民而走向农民工,走向不归路,一座村庄就这样萧条下来了。那些村庄里的老人,八十多岁了,依然身健体壮,坐在村庄的街道里他们回忆老去的时间,和老去的时间里的热闹。这些朴素无比的村庄,曾经凝聚过精气神的村庄已经没有了老去的时间里人与人相互激荡的热闹了,虽然保持了原有躯壳,也因为离开了固有的文化,失去了感人的魅力。而后来住进老房子里的都是一些穷人,想着自身生存的艰难,在破与立之间,精神上已经没有多少去仰望了。什么是保护?什么是破坏?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词汇。

沁河两岸之人习惯于山高水深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守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地累世不轻弃”,较少开拓创新精神,却一再祈求鬼神来保护自己顺利发展。所以寺庙始终陪伴着人们伫立在村庄,当寺庙的根基由村庄而向村庄延伸时,敬畏产生了,他们祭祀天上日月星辰,风雷雨电,是因为对光明的瞻仰;他们祭祀地之金、木、水、火、土,是为了生殖财富;他们祭祀大地、大山、大河、湖泽,是因为它出产了丰收。他们活在一个敬畏的社会里,敬老恤贫,修德求福。也因为“人鲜盖藏”而落后,即没有多少生产积累和生活积累,长期停留在“强半糊口”的社会生活水平中,当衰老的土地因为发展而濒临存亡时,他们明白了消失已成必然。

我必将怀揣着从这个社会中消失的一切美好行走,一年年走下去,走进我生命长逝的深处。

想想看,一个大村,一千多年的历史,让不同地域的人走在了一起,这不仅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还应该有着一个凝聚的气场,在这个关键的链条上,卑微的乡间人恰恰是最看中的。这是心灵契合后新垦的处女地,也是相约、相知、相信、相诚以待的情感积聚地。乡间人以一颗爱心和同情心活着并同我交往,我是乡间走出来的,没有一株青草不反射风雨的恩泽,我爱乡间就是爱我自己。乡间活着的人往往有一颗承载苦难与负重之心,苦难与负重、快乐与苦涩,在乡间活着的人看来都是充实的。乡间生活的人们对我来说是六月天的甘霖对久旱不雨的粮食的滋润,我就是那粮食,是乡间生活的人们给了我养份。这个社会上如果我活着不能做些有益的事情,我就亏对了这片厚土,这条河流!

记忆潜入的时候,我依然能想起乡村土路上胶皮两轮大车的车辙,山梁上我亲爱的村民穿大裆裤带草帽荷锄下地的背影,河沟里有蛙鸣,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如今,蛙鸣永远鸣响在不朽的词章里了。

坟茔下有修成正果瓜瓞连绵的俗世爱情,曾经的早出晚归,曾经的撩猫逗狗,曾经的影子,只有躺下影子才合二为一,所有都化去了,化不去的是粗茶淡饭里曾经的真情实意。人生的道路越走越远,终于明白了生活中某些东西更重要,首先肯定,于我,它不是物质的。

天下事原本就是大地由之的,大地上裸露的可谓仪态万千,因天象地貌演变而生息衍进的乡村和她的人和事,便有了趣事,有了趣闻,有了进步的和谐的社会。乡村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整个社会得益于乡村的人和事,而繁荣,而兴盛。乡村也是整个历史苦难最为深重的体现,社会的疲劳和营养不良,体现在乡村,是劳苦大众的苦苦挣扎。乡村活起来了,城市也就活了,乡村和城市是多种艺术技法,她可以与城市比喻、联想、对比、夸张,一个奇崛伟岸的社会,只有乡村才能具象地、多视角地、有声有色地展现在世界面前,并告诉世界这个国家的生机勃勃!乡村的人和事和物,可以纵观历史,因此,对于乡村,我是不敢敷衍的。

一路走来,我要感谢阎法宝和程画 梅两位老师,我用“德高望重”来感谢他们二位。他们的摄影作品充满了动势,有我感觉的延伸,他们为沁河两岸的山水建筑打开了一个艺术的世界,那个世界里艺术有多么的无奈,一些渐行渐远、再也无法伸手把握的山水建筑,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细枝末节通过平实的镜头语言铺陈出来时,岁月有多么静好。

我要感谢杨军和赵宏伟两位老兄,他们往常温良恭俭的色影风格在沁河两岸的照片中变得老辣纵姿。现实生活中他们如此热爱民间,他们的作品中有空灵酣畅的韵致,将停留在古典情结的某种表述方式加以当代公共话语的重新解读;而流溢在画面上跃动、朴实、浑厚的各种色调,又将民间的美提升了一种格调。

我要感谢何晨,给我的一路增添了生活趣味,而他的摄影他叙述生活的文字风格必将有益于我以后的创作。

我还要感谢孙喜玲和王春平两位老师,在精神上给我引领,多年的友情让我的行走姿态因为他们的出现让我有了别有一格的生命姿态。

好了,接下来我感谢沁水籍老乡郑建国先生,他对我的帮助我在此鞠躬谢了!

我还要感谢我们的宣传部长王玉圣先生,是他给了我更多的理解让我行走!

最后我感谢亲爱的赵学文和陈洋和张永文老师,感谢你们熬油点灯为我这本书付出的辛勤劳作!

天地大美,祝福民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