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懂得成长的城市

(2010-10-30 11:02:15)
标签:

杂谈

 懂得成长的城市

 

    

 

九十年代末,我去香港到澳门过海关进入珠海,当时的导游在旅行的客车上很嬉皮的说:“回到祖国了,你们可以随地吐痰,扔烟头大声喧哗。”那时的我作为一个底层的,混迹于社会中干些没有咸淡,玩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人,听到这样的话时居然笑了。满嘴的笑空洞如风。时隔十年,再来珠海,也许是一种缘分呢,我寻不到十年前珠海的痕迹了,或者说,物的变化永远趋于以往。今天的珠海,我在夜晚降临后,推窗而望,一派静谧,窗前,月光下几株藤蔓在栏杆上传来绕去,花正红,一片婆娑。我突然想起了一句不知何人写下的诗:

海老了,唯水年轻。

时光乱了,这样的夜晚,它的踏实、宁静、连同一波一波难以自抑的感叹,共同地支配着引导着我,给我预想之外的惊奇。一片海域上,一个城市在崛起。置身其中,彼此好像前生就已相识,而曾经的那个过路的珠海一恍如梦了。

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明朝永乐年间)。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透着千古风流。唯其如此,它看上没有多少历史华丽的美誉,但它简洁、灵性、充满了让人心安的意味。这样的所在,暗含了一种未能言说的独特,也许是因为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的原因,则更让人关注和神往。

关于珠海,我是如此的喜欢。

喜欢这个城市便不敢怠慢这个城市。我想,流域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地理与人文相互激荡,最终形成充满地域特色的文明。然而,谁又能看清文明的底牌呢?我只知道,以海之阔,足以令我们远视……

其实早于十年前和友人谈话就已经开始,并曾想用文学的方式来描写,只是那时的喜欢是因为一个叫苏曼殊的人。一个性情的男人,有才,贪吃,三十五岁殇。关于他的吃,很有趣味,有一封他自日本寄给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朋友邓孟硕的信,内容多半是吃。如:“唯牛肉、牛乳劝君不宜多食。不观近日少年之人,多喜牛肉、牛乳,故其性情类牛,不可不慎也。如君谓不食肉、牛乳,则面包不肯下咽,可赴中土人所开之杂货店购顶上腐乳,红色者购十元,白色者购十元,涂面包之上,徐徐嚼之,必得佳品。”他从中国人的“以形补形”发展到“吃什么像什么”。要说把唯物论贯彻到食物,没有谁比他彻底。 “食物决定性格”。吃牛肉牛乳,性情会“牛”起来吗?他亮出可与乳酪匹敌的正宗国货——腐乳。引发食欲之时,腐乳是可以涂在洋面包上的。如今,性情的人少了,他于这个社会仿佛浮着的一个大梦。过往已成一片汪洋,在明星荟萃的场景中,被我清晰记住。活人很难活出一种风格,他出家,不掩饰他的孤独,也是他毫无节制的风格。我很想去一个叫沥溪村苏家巷的地方看看。那里是他的出生地。

黄昏,或已经跌落在夜色中的月光下,时间使以前的熟悉变得陌生,而现实又使陌生变得清晰。只是暗影下我感觉不到那个人的体温,只剩一个青灰色的剪影。其实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夜很深了,但凡是寻觅都是孤独寂寞的,那么就让我停留在放弃里吧。我在繁华的珠海行走,曾经的时光不再,曾经的精神长存。

一路的阳光,好天气,所有的景致是那么的真切,珠海是这样,有待开发的横琴岛亦是这样。

流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往往促成区域内的文化认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缘产生亲缘,便有“共饮一江水”的观念。一海之隔无疑是珠海和澳门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个流域内,移民文化则是珠海的特色之二。

有人说:珠海不是一个文化积淀很深的城市。其实,当来往只为了一种结果,一种姿态,一种本能,一种简单时,人与自然也仅仅是对视一秒钟,一秒钟的对视,有什么比看到美好的山水更让人轻松愉快?何况还能感觉苏曼殊曾经最烫的灼热和最冰的冷却!

我从横琴岛上看珠海,入我眼的是海,是不倦的不老的似乎要拼命登上小岛的滔天白浪。站在比天涯更天涯的横琴岛上,我唯一可能做的事情只能是照一张相片,归去来的地方,作为游历与记忆,也许两年或十年后我再来。哈,让我想像一下,珠海会是什么样子呢?横琴岛会是什么样子呢?再想像一下,以一张照片为背景,缘分中,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发展规划中那个美好出现。

一座懂得成长的城市,像珠玉一样的海,横琴岛是她心仪的恋人。走笔至此还有很多话想说,而文章总有结束的时候。一点余情,我想起了舒婷的诗:

从这里要长出一颗树

一座高耸的路标

朝你渴望的方向

朝你追求的远方伸展枝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