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一女生因检讨书跳楼自杀拷问教育体制

(2009-04-09 09:48:24)
标签:

朱衣点头

杂谈

文化

分类: 杂谈

初一女生因检讨书跳楼自杀拷问教育体制

文:朱衣点头

 

    13岁的湖南省郴州市九中初一183班学生徐远方是历史课代表,有些偏科,一些科目成绩特别好,一些科目成绩不太好,影响了考试排名。一些老师认为她拖了本班的后腿,经常让她写检讨,导致她长期忍受精神折磨。

    今年3月24日上午英语课,徐远方因与同学讲小话被李老师罚写1000字的检讨。当天中午,徐远方在教室写检讨时,几个同学围着看,并嘲讽她“检讨的第一句话是不是‘我可怜又不幸的徐远方’”。

    同时,英语课代表还找徐远方催要之前另一份欠交的检讨书。徐远方的同学称,写检讨是183班的班规,只要学生犯了任何错误,都是被逼写检讨书,让学生自己一遍遍痛骂自己、侮辱自己。大多数学生都写过检讨书,其中,徐远方被罚写检讨书10多次。

    2009年3月24日中午1时20分左右,徐远方打开了五楼教室的窗户,纵身一跃,鲜活的生命之花顷刻凋落。而她留给父母的只有文具盒里的一张很小的纸条:“李老师,我对您没有什么意见,只是以后您不要轻易再让我们写检讨了”。字迹很工整。

    在父母的记忆里,徐远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喜欢谈论高尔基童年的故事。3月23日晚上,她在家里还有说有笑,跟父母商量她如何过生日。而她的生日是3月25日,也就是跳楼自杀的第二天。

    徐远方的父母认为,徐远方在选择自杀之前写好了这张纸条,显然较长一段时间被检讨书折磨。“她试图交给李老师,想完成某一次师生之间的交流,但最终却选择了另外的方式。”

    徐远方的父母觉得在自己孩子的自杀事件上,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学校应该负上责任。但湖南省郴州市九中校长王召雄说,如果要追究责任,我们要求家长走法律程序,现在家长在无理取闹。

    至于谁是谁非,自有司法机关处理。再说了,如何处理都不可能挽回13岁女孩徐远方的生命。但透过此事件,却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国教育体制上的一些问题。

 

偏科与全才,教育结果的衡量标准

 

    偏科与全才谁更强,这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我经常所说的话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希望把中国的孩子都培养成全才”。教育所追求的“德、智、体、美、劳”到最后差不多就剩下文化课要科科优秀。

    这不是教师的责任,也不是学校的责任,而是中国整体教育体制的问题。就拿本人来说,跟徐远方一样,我也偏科,偏理科。中学时代,数理化,特别理化课基本不用多费劲肯定在班上排前几名,而文科除了作文还勉强过得去,其它都一塌糊涂,历史不行、地理不行、政治不行、英语不行,连语文也很差劲。

    但从我走上社会,再也没用过数理化的知识,而现在更是从事文字工作,算是与文科打上了交道,是不是很滑稽?

    但目前的教育体制却硬生生把孩子培养成全面的人才,要均衡发展,甚至家长在背后添油加醋,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才艺补习班,导致很多孩子开始迷茫。

    有时就在想,如果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文化课该多好,倘若真是这样,也许国家就会出现更多的专业领域精英,也不至于出现因为偏科连高校大门都进不去的事经常发生。

 

教育学生的方式要因地制宜

 

    学生如何教育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这是教师的执教能力与执教水平的问题。有些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却无法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学生身上;有些教师自身水平很可能一般,却能培养一流的学生。

    其实学生不需要太丰富的知识,特别是小学与中学,所以教师自身的知识已经足够,剩下的就是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与有效的办法把这些灌输到学生身上。

    这里面,教师的教育方式与受学生欢迎程度决定了一切。很多学生是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开始讨厌这门功课;有些学生是因为喜欢一位老师,从而喜欢上这门功课。

    老师的执教方式一直是这么多年来争论不断的话题。大概社会浮躁了,或者学校给予的成绩要求的压力比较大,造成很多中、小学教师只单纯注重追求学生成绩,追求高压政策,而忽视了这群正在发育期的少男少女会有些什么的微妙心理与自尊。

 

教师的师德

 

    师德是什么?很难说清楚,但又很容易理解。那现在的教师师德又如何呢?以前来说,师者父也,现在的教师恐怕很难找到这种心理素质。

    由于一切市场化、经济化,更多的教师看到的是实际利益与实际收入,这也导致教师更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但这个成绩好的学生是不是就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很难确定。可在学校眼中,在教师眼中,成绩好的学生自然受宠,偏科与成绩很差的学生自然不受待见。

    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想不仅仅是把学生的成绩培养上去吧?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在学校成绩平平的学生却在社会上呼风唤雨,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在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可能走进市场经济社会后,却不知所措。

    在我看来,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在社会上立足,有健康与足够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就像上面事件中的小女孩,很多人说她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但要想想,这个心理承受能力靠谁来教育来提高?

    假如学校不仅仅是单纯追求成绩,假如教师能够多一些对学生的关心,假如教师能正确对待青春期少男少女敏感的心,假如教师能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性格进行有区别的对待,那这一切还会发生吗?

 

 

读书连载区,请点击《亲爱的,我们离婚吧》连载区 

 

声明:

本文为原创,新浪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刊用请跟本人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