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洋快餐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是刻意保持原汁原味而吸引了有好奇心的以及相当一部分崇洋媚外的人,而今占据城乡大半江山之后,突然从去年开始大张旗鼓的本地化了,这到底是经营的谋略还是发展的阴谋?
抛开本位主义的民族化色彩,可以为他们的市场敏感和适应性而叫好。但是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传媒人,作为一个号称美食家的人,我感到了一种危机和恐惧,看到了一些不愿接受的现实,甚至还看到了不远的将来一些可能出现的结果或结局。
很早以前我就质疑过一些披着洋外套的快餐和产品。事实证明很多号称世界名牌的东东居然在所谓的出产国竟然“查无此人”,或者是一些地地道道的中国投机者挂羊头卖狗肉的炒作而已,而很多消费者还是傻乎乎的奉若神明。只要沾上外国的边,烧饼都好卖!这是要质疑的,被质疑的不仅仅是那些蒙骗我们的人,更要质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心甘情愿自投罗网。就像只要是外国鬼子,不管是来自哪国的破落户还是的打工仔,不管是假学者还是真文盲,都能有源源不断地中国女人趋之若鹜,甚至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还被取笑为“白色垃圾”。
而今这些洋快餐的本土化其实绝非是一种对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的妥协,而是赤裸裸地对中国餐饮文化的宣战,在其甚嚣尘上之余,中餐的节节败退已经初露端倪。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豆浆油条、豆花大果子他们卖了,我们吃了。一杯豆浆超市1元钱我们都嫌贵,在那里5元都没人放一个屁,仿佛都是大款一般,仿佛都是中产阶级一般,其实大多数仍属辛苦上班的月光族。置于蛋花汤,黍米羹,麻辣口味的运用,卷饼的篡改......这一切都是令人发指的侵略,而我们的年轻一代正在津津有味地大快朵颐,全然不知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谋略或阴谋。
当一种消费的倾向慢慢演化为一种文化的渗透,这里边的玄机就不是可以用单纯的商业动机来解释的了。其实历史有的时候确实是惊人的相似,而有的时候在不同的地区又有着惊人的差异。在很多国家中餐被妖魔化的结果就是直白地拒绝你吃吃喝喝身后的文化元素的落地和浸淫,这是一种保守中的警觉,或者说是一种先天的敌意。
现在很多外国粮油企业也开始纷纷染指中国了,我们吃他们的快餐,用他们的豆油,穿他们的牛仔裤......眼下看可能没什么,还喜滋滋地认为引进外资么!再过几年是会在很多领域失去定价权的,最为可怕的是只要稍有常识或战略眼光就会知道慢慢我们有可能失去的也许是话语权。
千万不要小看这吃吃喝喝的事,吃喝是中国人的宗教,吃喝是中国人的政治,吃喝是中国人的江湖。吃喝是中国人的现在,吃喝是中国人的未来,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