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从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象人类这样关注死亡。人为什么会死?死后有没有灵魂?灵魂去了哪里?这是自古至今人类不停追问,却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所以世上所有古老的文化,都以死亡和灵魂追问为肇始。不论是祭祀、巫术、哲学还是神学。古埃及人笃信人死之后灵魂不会消亡,而是继续依附在身体之中。于是,便将法老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并修建金字塔这种豪华陵墓进行安置。
古代中国人同样有类似理想。殷商时期,人们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而墓葬则是灵魂的居所。为了让灵魂在死后不至孤独,用活人殉葬这种惨绝人寰的制度便应运而生。据考古发现,殉葬者多为奴隶和姬妾,以保证墓主人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有人侍候,且不寂寞。
周朝建立后,周公在巩固周王国政权之外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制礼作乐”,规定了一整套繁琐的礼仪,称之为“周礼”。在周礼中,祭礼和葬礼占有很大比重,且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只有专家才能搞得清楚。专门研究周礼的专家,被称为“儒家”。如果放到现在,儒家就有点象那些靠专门操办红白喜事,并且是以白事为主吃饭的“大仙”。
但周朝已经比殷商有了明显进步,因为周礼已经不提倡人殉。即使如此,人殉仍然屡见不鲜。比如那个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和性命的周幽王,虽然国破身死,但仍然有百余人陪葬,而且皆为女性。在阳间把江山和性命都忙活丢了,到了阴间,还有心思继续忙活,这家伙真是劳动模范。
中国历史上对丧葬文化研究最透彻的,是孔子。孔子不仅把丧葬文化发扬光大,使厚葬成为社会风气,以致于很多人卖身葬父,还把它做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对此,孟子的评价非常客观:“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
今天,我们梳理一下秦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三次殉葬,以便对这种吃人制度和死亡文化有所认识和了解。
第一次发生在秦武公死后。
这个秦武公不是那个参加举重比赛用力过猛把自己正法的秦武王,两个人相差了370年。
秦武公在位于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78年。当时,齐桓公的霸权刚刚开始,晋国的霸权虽然还在几十年之后,但已是天下一等强国。两大强国环伺,中原地区留给秦武公的施展空间很小。秦武公就反过身来,向犬戎进攻,先后灭了几个小部落,设立三县。但也仅此而已。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死,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对这次事件,史书上没有更多记载。但笔者猜测,这一定是秦武公死前的遗愿,而不是活人的马屁。因为第一,秦武公并没有显赫的功绩为生者敬仰。第二,秦武公死后,继位者不是他儿子,而是他弟弟。这起码说明,秦武公对秦国朝政的控制力很是一般。第三,这是秦国历史上第一次活人殉葬。在周礼已经不提倡的情况下,除了君主,相信没有人敢提这样的建议。
第二次发生在秦穆公死后。
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称霸诸侯的君主。他最大的功绩是公元前623年出征西戎,在酒樽之下活捉绵诸王。紧接着乘胜前进,先后征服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包括迫使周政府东迁的犬戎部落,秦国辟地千里。这段历史,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人赐秦穆公金鼓,以示祝贺,秦国霸权确立。
实话实说,秦穆公的霸权和齐桓公、晋文公相比,着实差了不少火候。但对于秦国,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以高级官员殉葬,秦穆公空前绝后。车奄息、车仲行和车针虎这三个人作战都非常勇猛,时人称为“车氏三良”,是秦国的股肱之臣。秦国本来地处偏僻,民智闭塞,人才匮乏,这种自掘坟墓的愚蠢行径,使得秦国霸权迅速终结。
这一次殉葬行为,无疑是秦穆公生前自己的安排。据说秦穆公早就希望能有大臣和他一起共赴黄泉。于是,有一次与群臣饮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趁大家神智变成浆糊,舌头改由冲动指挥之际,他就说了:“咱们君臣际会,世间少有。生时同乐,死应同哀呀!”车氏那三个棒槌不知道是真想在奈何桥上搀扶老人家,还是无法抵抗酒精的威力乱拍胸脯,反正是当场表态,愿意同年同月同日死。秦穆公感动得昏天黑地,差点没当场就四个人一起上路。
秦人对“车氏三良”的殉葬既悲哀、又愤怒,乃做《黄鸟》之歌,予以纪念。这充分表明,殉葬制度不得人心,已是穷途末路。
其后几任的秦国君主,均未再实施殉葬。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刚刚登基,就下令将殉葬制度废止。“献公元年,止从死。”
但这并没有使殉葬活动寿终正寝。一百七十多年后,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殉葬到来。
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刚刚闭上眼睛。
为了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赫赫武功,每灭掉一个诸侯国,秦始皇都要按照这个国家宫殿的式样,在咸阳再建一座。缴获而来的钟鼓乐器和美女佳人,就安置其中。当然了,这些俏佳人们,不管她是燕赵佳丽还是韩国娇娃,是细腰楚女还是齐魏胭脂,如今都只有一个主人,那就是身为天下共主的秦始皇。秦始皇不仅统一了六国,也“统一”了六国的后宫。
这些美人有多少呢?据说有万人以上。这些美人有多少得到过秦始皇的临幸呢?不知道。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如果也有同样多女儿的话,就是有四五十个孩子。即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不同的母亲,也只有四五十个女人为秦始皇生过孩子。如此算来,秦始皇临幸过的女子,多说也就几百人。也难怪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叹:“有不见者,三十六年。”一个女人,三十六年没见过自己的“丈夫”,真是人间最大的悲剧。
好在不用等到第三十七年。秦始皇死,胡亥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胡亥可真是个孝敬儿子!我们不知道是不是连宫女都一并殉葬,但这种可能性应该非常之大。
与嫔妃宫女同时殉葬的,还有工匠。“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万人以上陪着秦始皇升天,秦始皇在解除寂寞之忧的同时,不知道会不会再被掐死一回。
秦之后,殉葬制度基本废除。但到了明初,竟从朱元璋开始死灰复燃。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恶心的朝代,一点不虚。一直到明英宗,才将这一制度再次废除。
清初,仍有殉葬记载。1673年,康熙下诏,明令禁止,殉葬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