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明之初,世宗命宦者白整为高祖及文昭高后凿二佛龛于龙门山,皆高百尺。永平中,刘腾复为世宗凿一龛,至是二十四年,凡用十八万二千余工而未成。(P1341)
百尺高的佛龛就费如此多的工力,那么,71米高的乐山大佛呢?“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乐山大佛的雄伟和壮观,开凿大佛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包括横征暴敛,又有多少人关心呢?
(2010-07-29 09:22)
世上从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象人类这样关注死亡。人为什么会死?死后有没有灵魂?灵魂去了哪里?这是自古至今人类不停追问,却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所以世上所有古老的文化,都以死亡和灵魂追问为肇始。不论是祭祀、巫术、哲学还是神学。古埃及人笃信人死之后灵魂不会消亡,而是继续依附在身体之中。于是,便将法老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并修建金字塔这种豪华陵墓进行安置。
古代中国人同样有类似理想。殷商时期,人们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而墓葬则是灵魂的居所。为了让灵魂在死后不至孤独,用活人殉葬这种惨绝人寰的制度便应运而生。据考古发现,殉葬者多为奴隶和姬妾,以保证墓主人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有人侍候,且不寂寞。
周朝建立后,周公在巩固周王国政权之外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制礼作乐”,规定了一整套繁琐的礼仪,称之为“周礼”。在周礼中,祭礼和葬礼占有很大比重,且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只有专家才能搞得清楚。专门研究周礼的专家,被称为“儒家”。如果放到现在,儒家就有点象那些靠专门操办红白喜事,并且是以白事为主吃饭的“
(2010-07-14 02:14)
在讲述今天的故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古代的“五刑”制度。
谈到古代如何对罪犯实施处罚,“五刑”一词被常常使用。虽然,这不是古代刑罚的全部,但至少,它是主流。
古代“五刑”,以秦汉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汉文帝之前,“五刑”一般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汉文帝改革,废除肉刑,又经北魏、北齐、北周等的调整,至隋唐,“五刑”始定为笞、杖、徒、流、死五种,一直沿用至清。
墨,指在罪犯面部,主要是额头刺字并涂以墨,这是最轻的刑罚。战国和秦时,也称黥刑,被普遍使用。
劓(yi去声),指割掉鼻子的刑罚。
剕(fei去声),指斩断足部的刑罚。
宫,指男子割势,女子幽闭的刑罚。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受此刑。
大辟,即死刑,名目繁多。如绞、枭首、弃市、腰斩、烹、炮烙、车裂、醢、凌迟等。
笞,指用竹板或荆条抽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秦国统一六国,最后一个灭掉的诸侯国是齐国,亡君姓田名建。但是,齐国的第一任君主却并不姓田,而是姓姜。这是怎么回事呢?
武王伐纣,商朝亡,周朝立。周朝立国后,大肆分封诸侯,劳苦功高的三军总司令吕尚,也就是世人所熟知的姜子牙,被“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于是,就有了齐国。
齐国立国后,最辉煌的时期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齐桓公姜小白当政之时,“九会诸侯,一匡天下”,盛极一时。但日出总有日落时,到了春秋末年,齐国开始衰落,大权渐为卿大夫田氏控制。公元前391年,姜氏齐国最后一任国君齐康公沉溺酒色,丞相田和借机将其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为食邑。这件事情在国际社会上无声无息,没有激起一丝涟漪。就好比班主任老师不好好教书,总是上网偷菜,班长就对他说:“你上墙角站着去。”他就去了。其他的班主任好像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这件事情一样,依旧该干什么干什么。
5年之后,即公元前386年,名誉校长周安王终于说话了。他说:“田和,你就当班主任吧。”于是,田和就当上了班主任,是为齐太公。这段“佳话”,史
一夫一妻制是目前世界上公认并通行的婚姻制度,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遵从。那么在中国古代,推行的又是什么样的婚姻制度呢?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推行的是一夫多妻制。笔者对此并不认同。因为在古代,男人的多个配偶虽然受当时的法律保护,享有婚姻中的合法权益,然而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以笔者对古代史籍的研究与理解,在中国古代,实行的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婚姻制度的出现,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产生的结果。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原始的公有制逐渐被私有制所取代,母权制被推翻,丈夫成为家庭的主宰。为了能够确定继承自己财产的子女产自同一个女人,一夫一妻制取代偶婚制,成为社会的主导。
也就是说,一夫一妻制并不是以自然条件的“性”为基础,而是以经济条件的“财产继承”为基础。虽然,这对爱情至上者,似乎无法接受。
但是,这种“一夫一妻制”只对女人起约束作用,对男人则形同虚设。因为在这个大框架下,法律对具有一定政治经济条件的男人
(2010-06-23 16:50)
中国历史上五六百位帝王,真正名垂千古,称得上伟大二字的,无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因为他们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极其重要的篇章,改变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加速了历史的演变进程。这其中,汉武帝刘彻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又有谁能够想到,刘彻帝位的获得,竟然是一个胸大无脑的女人“舍身相助”的结果呢?
刘彻的出身,并不那么高贵,甚至,并不那么光彩,因为他的母亲,是个“二手”女人。
刘彻母亲王娡的经历足可以写成一本传奇小说。她本来已经嫁给了金王孙先生,并生下一个女儿。可是她母亲臧儿女士有一天却鬼使神差去算了一卦。这一卦,彻底改变了这一家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命运。
卦上说,王娡母女将来会大福大贵。于是,臧儿女士强行逼迫王娡和丈夫离婚,并把她送到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府中。这简直是一个疯狂的赌博,因为这实在荒谬无比,也卑劣无比,尤其是在那样一个把妇女的贞节看得超过生命的年代。
战国初期,七雄之中,魏国因承接强晋之衣钵,又因开国国君魏斯重用西门豹、李悝和吴起三位法家人物,最为强大;楚国虽然已经开始衰落,但仍然是国土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强国;最东方的齐国自齐桓公霸权之后,一直是最富庶的国家;赵国则因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伟大变革,军事技术最为先进;只有燕国和韩国,实力稍差。那么,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呢?我们来看一看《资治通鉴》的描述:
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这一年,是公元前361年。以此为开端,秦国历经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此二人仅在位四年)和秦王赢政,也就是秦始皇,共七代140年,而统一六国,完成千秋伟业。
回到秦孝公时期。不难看出,在那个时代,秦
近读张中行之《禅外说禅》,内有《景德传灯录》卷一中记载释迦牟尼降生一段,读后有所感。
段曰: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
释迦牟尼乃佛教鼻祖。佛教希图解决的不是柴米油盐所供养的五体之事,而是虚空、涅磐、转世、永生等灵魂问题,自然的,有意或者无意的,要乞援于神异。否则,不是和凡夫俗子们等而同之了吗?
但是且慢,我辈凡夫俗子虔诚奉佛,不就是因了那句“出家人不打诳语”,因了佛无欲无求,也便可以无私,也便可以道出箴言吗?
由此,我想到了史。我是比较喜欢读史的,有时也会引经据典,以壮声色。他人面露羡慕甚或惊艳之色时,也会沾沾自喜,翻腾出心底那点虚荣来。但是,如果我们所读的史,和释迦牟尼的神异无二,我们再卖弄出去,即使不是始做俑者,但以讹传讹之嫌是不是逃不掉呢?
所以仔细去想。没成想不想不知道,一想还真吓一跳。史为人记,
新版《三国演义》正在如火如荼义不容辞地雷得全国观众浑身起西瓜大的鸡皮疙瘩,我本俗人,无法幸免,也便来凑凑热闹,说一说关羽是如何与曹操争夺女人的。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婚姻生活被当做国家一级机密,只字不提。但大英雄优质的基因,又怎能浪费?就我们所知,关羽不仅有一个儿子关平(按正史,关平是关羽的亲子,而非义子),还至少有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儿。孙权就曾经为自己的儿子求婚,希望和关羽结为儿女亲家。这本来是一桩美事,不仅关羽可以高攀上一门至亲,而且完全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提出的吴蜀联盟、共抗强魏、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结果不知道关羽搭错了哪根筋,竟然断然拒绝,并且破口大骂。关羽的愚蠢不仅使至亲变成死敌,也为自己,掘下了坟墓。
这都是后话,我们折回来,先说关羽和曹操的争风吃醋。
话说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刘备鸠占鹊巢,“自领徐州牧,居下邳”,当上了下邳的土皇上。大哥当了土皇上,兄弟自然跟着抖了起来。有个叫秦宜禄的当地名士,想攀龙附凤,就和关羽扯上了关系。一来二去,两
(2010-05-21 10:15)
公元前5世纪,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关于春秋战国断代的年份,史学界说法不一。有以《春秋》绝笔之年,即公元前481年为春秋末年者,有以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为战国开年者,更多的人以韩、赵、魏三家分晋,即公元前403年,为战国开年。
战国时代,顾名思义,是一个各诸侯国之间战争更趋激烈的年代。各诸侯国之间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群雄逐鹿局面的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维持中原国家脆弱平衡的唯一的超级大国,晋国的分裂。除此之外,下列因素也使战国时代的特点之形成成为可能。
首先,生产力和工商业快速发展。春秋末期,铁器开始普遍使用,生产力出现跳跃式发展,奴隶制没落,都市商业阶级和地主阶级蓬勃兴起。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大商人,比如范蠡,白圭,郭纵等,他们富可敌国。货币也随着商业的兴起普遍使用。生产力和工商业的发展,给大规模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其次,城市规模空前扩大,交通出现超速发展。春秋晚期,除国都外,“千室之邑”已是标准的大邑,即使晋国楚国这样的大国,国都人口也不超过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