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数是窦娥体制更万恶

(2009-04-19 08:20:12)
标签:

杂谈

昨天,看到杨东平教授的一篇文章:《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我非常赞同。奥数教育确实万恶,而且除了摧残祖国花朵的鲜艳程度外,几乎毫无用处。但是,我觉得,奥数即使再万恶,也只不过是一个冲锋陷阵,摇旗呐喊的小喽罗。别说你根本打不倒,即使你侥幸打倒了,还有其他各种的“术”在那里大行其道,发挥着继续摧残花朵的伟大作用。所以,我们真正应该打倒或者说得温柔一点,改革的,应该是那更加万恶的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大将军:中国的教育体制。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喽罗们都只不过是墙头草,一但将军被打倒,百分之百一轰而散。而将军们如果毫发无损,那就永远不会缺少喽罗。不是吗?你以为真会有多少家长是完全心甘情愿的去让自己的孩子奥什么数吗?这道理可以这样通俗的去表达:如果大多数人都去当婊子,你不卖,你就不是良家妇女。所以,抛开中国的教育体制而去谈打倒奥数,我说一句对杨教授不恭的话,那可纯粹就是扯淡。单纯的去打倒奥数,那奥数比窦娥还冤。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反思(对不起,我只能用这个词,因为第一,我只不过是一只小蚂蚁;第二,我更认为,现在谈彻底打倒中国的教育体制,那同样是扯淡。因为她所根植的,是我们几千年积淀下的文化。但反思一下,并希望更多的人去反思,以期改革,还是可以的)我们的教育体制呢?罗素先生的话可以给我们启示:教育应该创造的东西是对知识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一种信念;在任何确定的时间里把许多东西当作知识将或多或少发生错误。一个教育者应该爱年轻人,但是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他还应该具有对人类优秀品质的正确理解。
在我们进行反思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我们究竟希望获得怎样的教育成果。我们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仔细咀嚼不难得出一个我们都不愿得出的结论: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往往收获的是相反的结果。
首先,这一目标的设计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优秀的品质而不是卓越的技能。一个人,作为手段来说,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一个具有卓越技能的恶人对社会所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一个目不识丁的恶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比如希特勒。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应该是尽量减少恶人的数量,而不是提高恶人的技能。在我们的目标中,只有德这一条切合这一根本目标,而在实际中,这一目标往往被其他的目标所冲淡甚至取代。也就是说,在实践中我们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把学生当做目的本身。
其次,这一目标的设计仍然没有摆脱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的追求高大全的毛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把体作为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完全可能成为一个赛跑冠军而不用接受一天的正规教育。我更不知道,为什么要把美作为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难道要我们都成为达。芬奇不成。至于把劳作为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那就更加荒唐。
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有一些品质是合乎全人类的需要的,比如象罗素所说的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再比如刚直不恶、疾恶如仇等等,但有一些品质是只合乎某一些特定的人需要的。我们需要科学家,我们也需要艺术家,需要作家。我们需要政治家,我们也需要农夫,需要技术工人,需要清洁工。如果想把一些人某些方面的突出品质,作为普遍性的品质去加以推广,那是一定要失败的。或者反过来说,我们一定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一个在很多方面都品质突出的人,也一定是不会成功的。而且,这往往是要以抹杀其在某一方面的突出品质的潜质为代价的。
我们中国的教育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只补短不取长。我们的学生一上到高中,是一定要参加很多补习班的,而且,这些补习班一定是针对这些学生的弱项而决不会是针对这些学生的强项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十多亿人的中国没有产生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两千多万的华侨就产生了李政道和杨振宁。
我们现在一定对一个叫韩寒的文学天才并不陌生。他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原因很简单,他的数学成绩很糟糕。但是,又有谁能够举出确凿的证据证明,金庸的文学成就和导数有着必然的联系。又有谁能够证明,作为伟大的哲学家的柏拉图,一定知道水的构成是氢二氧一。但是,几乎可以很容易的推断出,如果韩寒在中学时努力去补习数学的话,他是一定能考上大学的,但他也一定是不会成为一个文学天才的。他的结局一定是象大多数人一样,淹没在人群中。
回过头来再去看罗素的话,我们的感悟会不会更深一些呢?我们是不是能够更迫切的认识到,我们的和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没有本质区别的教育体制早就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