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眩晕要尽快查明原因

标签:
保健健康中枢性眩晕基底动脉张怀大河健康报 |
|
|
http://www.dahe.cn 大河健康报 07 就医指南
2010年05月21日
|
http://epaper.dahe.cn/dhjkb/W020100521175620000575.jpg j0521d0701.jpg 中枢性眩晕可能是中风的早期症状 45岁的张先生,有一天突然昏迷,四肢瘫痪。在这之前两周他曾出现过头晕、肢体麻木的症状,去医院就诊时,医生建议他马上住院治疗。但他认为自己有颈椎病,头晕可能是颈椎病造成的,而且核磁共振检查也没什么问题,所以决定处理完手中的工作后再住院。没想到仅仅过了两个星期,就突发重症,做血管成像检查时,才发现他的椎基底动脉近乎闭塞,已严重影响了神经中枢-脑干的血液供应。张先生最终因为自己错误的选择,十几天后失去了生命。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区主任张怀亮教授指出,眩晕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周围性眩晕发作时,虽然非常不适,但并不危及生命。而中枢性眩晕却令人担忧,它可能是中风的早期症状。中枢性眩晕是由于脑干的前庭核和前庭皮层中枢受影响引起的眩晕,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引起该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因脑组织对血氧浓度的变化十分敏感,这种长期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缺氧的情况,可直接影响到脑干、丘脑、小脑及大脑枕叶与下颞叶等部位的血液供给,容易引起脑功能障碍而诱发眩晕。当眩晕发生时,如若失治误治,乱投医乱用药,则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甚至可使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死亡而导致中风、痴呆症的发生。 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眩晕,都要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从根本治疗,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现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等中风症状,给晚年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有些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眩晕CT、核磁发现不了 44岁的王女士,一个月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在省内某大医院查颅部CT、核磁共振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按前庭神经元炎治疗20多天后,仍有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干呕症状。病人痛苦异常,便转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区,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查64排CT发现患者前庭核明显缺血,诊断为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中枢性眩晕。 王女士家人感到很是不解,查颅部CT和核磁都没问题,为什么会是脑血管病变呢?张怀亮教授解释说,脑组织供血主要靠椎基底动脉、颈动脉两大系统,它就好比一棵大树,颈部血管是树干,颅内大血管是树枝,树叶是周围的脑组织。一般人认为,检查大脑有没有问题,要做CT、核磁。其实,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来说,约70%是由大血管即树干、树枝病变引起的,而CT、核磁只能检查树叶是否有枯死,而树干有没有堵塞、坏损、老化等更重要的情报,CT、核磁有时倒反映不出来。所以临床上经常碰到这样的眩晕病人,有的患者查颅部核磁、CT未见异常,查脑灌注成像,会发现脑组织血供已经降低,此时已提示我们需要积极治疗并加强防范。 眩晕早发现早治疗 65岁的王大妈,在上厕所和拖地时经常出现眼前发黑,平时也会出现眩晕,伴有耳鸣。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就诊,考虑后循环缺血所致,做颅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发现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脑干和小脑等处可见微小梗塞灶,给予综合治疗后,病人眩晕症状很快消失。 张怀亮教授指出,很多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病也会引发后循环缺血。我们知道缺血就会缺氧,由此引起眩晕,如果还伴有嘴角发麻、轻瘫等神经症状,则可能是中风的早期症状。而对于中风,我们一定要牢记“黄金六小时”,即疾病发作的6小时内,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小。 以张怀亮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脑病四区,在传承李秀林教授数十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创立了一套独特的针对老年人眩晕症的综合诊治方法。该病区专门成立眩晕病课题攻关小组,已研制出具有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作用的“止晕合剂”,并创立了治疗眩晕综合疗法。在实际临床治疗中,该科室充分发挥中医疗法优势,结合自己独特的治疗措施,同时运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药物熏洗、药物贴敷、药物穴位注射、气功、刮痧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方法,对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等各类眩晕,如梅尼埃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急性迷路炎、中耳炎迷路并发症、迷路卒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等引起的眩晕,治疗可获良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