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酒药解酒?心理作用!

标签:
保健乙醛解酒法心理作用托芬那休闲 |
分类: 门诊见闻 |
大河健康报 19 寻医问药 2009年01月14日
点击此处获取更多独家健康资讯
http://epaper.dahe.cn/dhjkb/W020090114156904531705.jpg 赵璐光 图 □记者刘坤 根本没有解酒药 “每年年底前单位都要请各家‘关系户’吃饭联络感情。我奉命陪酒,一周连喝五场,晚晚喝到吐。”在某事业单位任中层管理人员的赵先生问“哪有解酒的神丹妙药”,让记者帮他问一下医生。 “根本没有真正能解酒的灵丹妙药!”郑州大学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冯常炜肯定地说。 专家指出,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会氧化为乙醛,一种叫乙醛脱氧酶2的物质负责将乙醛氧化为乙酸,最终分解成对人体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那些喝酒容易脸红、上头的人,正是因为体内缺少乙醛脱氧酶2,所以不适合喝酒。各种“解酒药”或解酒保健品,比如××金樽、××护肝解酒药,它们的成分多数只是维生素和氨基酸等,提供的只是安慰、清醒和缓解头痛的作用,而无法增加乙醛脱氧酶2。没办法解酒,自然也就达不到护肝。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尚佳告诉记者,有一种药物名叫思美泰,化学成分是腺苷蛋氨酸,饮酒前服用可加速肝脏代谢,保护肝脏,有一定的解酒作用,但它并不是“解酒药”。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该药是一种利胆保肝药物,用于治疗肝内胆汁郁积、酒精肝等。避免喝酒伤肝,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喝酒、不喝酒,尤其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喝酒。有研究表明,喝2两白酒,正常人需要7个小时才能代谢完。 真能解酒?多是心理作用 有人会说,吃了解酒药或保健品,明显感觉喝酒后不那么难受了,甚至酒量也增加了。 专家认为,解酒药解酒实际上是一种假象,顶多是缓解酒后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的痛苦感觉,更多时候是心理暗示作用。喝酒时的情绪好坏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酒量,比如说喝闷酒就比较容易醉。许多人在吃完所谓解酒药后,自认为身体有了保护,就放开肚皮喝,因此也容易造成酒量大增的假象。也有人觉得自己服用解酒产品后再饮酒,少了恶心、泛酸感,所以觉得这些解酒产品能够分解酒精、保护肝脏。 除了“解酒药”,民间还流传着很多解酒验方,比如喝牛奶、喝醋、喝浓茶、吃梨、吃白菜心等。这些验方有解酒效果吗?有人说“有一些效果”,有人说“吃了难受得要命,又拉又吐的,所以还是别信这些偏方的好”。专家认为,这些民间验方和解酒药一样,更多的是心理暗示作用,缓解一下呕吐、反酸的痛苦。“多喝水、到医院输液,其实也能缓解醉酒感觉。”冯常炜说。 尚佳说,长期过量饮酒,将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导致酒精肝甚至肝纤维化。因此,有肝胆疾病的人尤其应坚决禁止饮酒。 解酒药有时反而损肝胃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雷切尔·弗里曼和阿伦·卡罗尔近日在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撰文指出,从服用阿司匹林、吃香蕉、澳大利亚酵母酱到喝水,网络上提供了无数种防止喝醉或缓解醉酒的方法,但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表明这些方法真的管用。 纽约大学医学院的马克·西格尔指出,喝过酒的人服用阿司匹林或退热净可能导致肝病或胃痛。早在2005年,英国、荷兰就联合进行实验来验证常见解酒法的功效,这些办法包括止痛药托芬那酸、神经阻断药物心得安和治疗恶心、眩晕的托烷司琼三种药物,干酵母、琉璃苣提取物、洋蓟和仙人掌果四种食物,以及果糖解酒法。 实验发现,干酵母、琉璃苣提取物和托芬那酸对部分受试者的某些症状有缓解作用。但研究人员没有发现“说服性证据”证明这些物质确实可以防止喝醉或治疗醉酒。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半岛医学院的医学教授埃查德·恩斯特还指出,醉酒是个人基因、体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找到一种有效的解酒方法几乎不可能实现。 |
前一篇:春节咱们健康过嘴瘾
后一篇:痔疮膏的两个“雷人”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