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生不哭

(2008-12-17 15:53:52)
标签:

实习医生

病人

医术

大女儿

凯文·皮克若

美国

杂谈

分类: 心灵空间
 □王钢
  对于人类,医学关注的是躯体,文学关注的是情感。
  这二者之间有关联吗?
  在医学的白色巨塔面前,我常常望而却步。
  尽管发表过一些采访文章,也认识一些医界朋友,但我知道自己一直没能真正进入这个领域。而且,迄今也没有看到一部深刻描写医学题材的中国文学名著。我以为,阻力大概来自医学方面吧,即使文学想拥抱医学,医学也不一定想拥抱文学。那座充满了理论、技术、数据、名词的白色壁垒,它太冷静、太精确、太理性了,怎么能够接受柔软、激荡、神秘的文学情感?
  隔行如隔山,医学在山那边,文学在山这边。
  可是,近日《大河健康报》上的一篇报道,让我怦然心动。
  美国医生凯文·皮克若的一篇文章《空口袋》,载入了《内科学年鉴》。他在无力挽救一位36岁女病人的生命之后,撰文描述了自己走进候诊室向病人家属通知死讯的一幕情景:“小女儿坐在她爸爸的腿上看着杂志上的图片,大女儿双手放在腿上坐在那里,低头凝神。患者的丈夫与我四目相对。我说不出一句话……他回头望着女儿们,孩子们抬头望着父亲。他深吸了一口气准备开始说话时,他的大女儿已经知道了……”
  这是一幕最艰难、最可怕的人生场景,平淡的笔触中,埋藏着锥心蚀骨的巨大痛楚。对这样的场面,医生们也许已经司空见惯,但是能够下笔描写病人家庭的这种悲哀,过去仅仅只是文学家的事情。
  现在凯文·皮克若医生完成的,不是医学论文,而是一篇散文。这属于“叙事医学”的一部分。如今在美国的医学教育领域,这种将医学与文学结合,让医生进入病人的情感世界,通过医生创作的散文、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鼓励新思维,打破医生与病人之间隔膜的“叙事医学”,已经存在40多年了。而且,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在开设“叙事医学”课程,内容包括写作、阅读和作品讨论,探索文学情感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关系。
  哦,医学与文学,原来是可以相通的,是可以拥抱在一起的。如果追根究底,医学研究躯体,文学研究情感,其实也是同根并蒂,朝着同一方向,都是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医学与文学融合升华,必然向更高层面扩展,上升为深厚的人文素质,上升为广博的人文关怀。
  在美国新泽西州某医学中心,主治医生问一群实习医生和医学院学生:“从凯文·皮克若医生的文章里,你们看到了什么?”
  有个实习医生回答:“这种事情时常会发生。”
  其他人点头同意。
  一名实习医生抹去了泪水。
  在文学家看来,这名实习医生的泪水,多么珍稀,多么可贵。这个年轻人日后不会是一个差劲的医生,因为除了医术,他还懂得了痛——病人的痛,病人亲属的痛,众生之痛,苍生之痛。但是,成熟的医生是不哭的,只有实习医生才会流泪,一群人里只有一名实习医生流了眼泪。有位优秀的医生朋友告诉过我,没有一副硬心肠,是没法当医生的。病人天天如过江之鲫,救命如救火,容不得任何软弱的情绪妨碍紧张的工作。
  去年夏天,我父亲去世了。犹如一支白烛,幽微的光芒一点点燃尽,父亲轻轻吐出最后一缕气息,肤色白皙,容颜整洁,干干净净地走了。当时是凌晨一点多钟。无边的痛,无比的痛,我以为定格在了那个漆黑的夜里,谁知那时仅仅只是痛的开始……
  天亮以后,去见主治医生,这是父亲一生最后遇到的良医,他千方百计为父亲减轻痛楚,呕心沥血挽留迈向天国之路的脚步,医德好,医术也好,令我们全家深深敬重。他穿着白大褂,低头把一份死亡证明递给我,默默转过身去,疲惫的双肩上,我看到了一种表情,那就是痛,比实习医生的泪水更加沉重的痛。
  尊敬的医生,仁慈的恩人,你已尽力,你已无愧。当父亲温暖的容颜变成遗像挂上墙壁之时,骨肉亲人的恸哭声中,我想到了你那瘦削的双肩。你在与我们一起痛。
  民求生,以食为天;民求活,以医为天。
  在手术室里,在急诊室里,在门诊部里,在住院部里,以高尚的医德呵护生灵,以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不能让泪水打湿冷静的双眸,不能让啜泣打断紧绷的节奏——医生不哭的背后,是咬紧的牙关,是坚强的神经,是对生命不容置疑的大爱。
  不哭,医生不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