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最近上吐下泻了两次,估计是积食外加着凉。今年北京春季的气候真反常,总是阴一天晴一天,气温忽高忽低,所以大人孩子都容易生病。
因为平时周一到周五是依姥姥姥爷带,周末是依爸妈带依依,这次,依妈请假在家带了两天孩子,发现以前和依姥姥姥爷在育儿观上存在的很多差异问题,现在依然存在。虽然就这些问题开过会,也交流过不止一次,但是改变观念怎么就这么难呢?
实际上,这些问题最终都能归结到让孩子“自己做”和“做自己”上面。
让孩子“自己做”
1.走路
依依现在一岁半了,自己已经可以跑得很好,但是只要是姥姥姥爷带着出门散步,就一定要他们或者阿姨抱。依妈带的时候,还有商量的余地,出门可以自己走到院子里。遇到台阶会伸出小手和妈妈说:“妈妈扶。”
小区里的孩子出门多半是坐自己的小车或者自己走,很少见这样轮流大人抱着的。一个小男孩家的阿姨一语中的“那是你们家带孩子的人太多。”
依妈就这个问题和依姥姥沟通过几次,未果。因为道理虽然依姥姥很同意,(有一次看李阳的节目时,说他的孩子过了周岁会走路之后就没抱过,随孩子怎么闹,大人也不抱,所以后来孩子的自理能力特别强,依姥姥当时还说这样对),但只要一听依依哼唧依姥姥马上就伸胳膊抱。
2.睡觉。
平时睡午觉居然还要抱着入睡。
3.吃饭。
吃饭现在除了手抓,还是不能自己用勺子吃,现在甚至不愿意拿勺子。依妈感觉是过一周岁后,有一段时期依依对勺子特别感兴趣的时候,依姥爷总不让她用,而且至今也没有建立培养的习惯。那天,吃晚饭给依依擦干净了手,还没下自己的小桌椅,依依想再吃一片藕,要自己伸手拿,但依姥爷拿着不给,理由是刚擦干净手,姥爷给拿着吃就行了。依妈立刻给制止了,照这样下去,以后连用手抓饭的兴趣不会也丧失了吧?
4.玩。
依依玩玩具,或者要开门,开书柜什么的时候,一旦打不开,就立刻发出哭声(有时是光打雷不下雨的那种),一般依姥姥一听到便水到渠成地帮依依解决了这些“问题”,而非采取启发,引导,鼓励她再尝试着做一遍,想想其他办法的方式,依妈一直为这个事情很头疼。这对于姥姥来说似乎是本能,很难克服的。只要依妈说让依依哭一会吧,看看哭能不能解决问题,依姥姥首先就会批评依妈一通。郁闷啊。所以依妈有时候觉得只有当全职妈妈这些问题是不是才能避免?依姥姥姥爷已经算是很棒很开明的姥姥姥爷了,但在这些方面都这么难于沟通。
其实,说放手,说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但有多少时候我们不是又找出很多诸如:“孩子现在还太小,大了就好了。”、“孩子这两天不太舒服。”、“不要让孩子这么哭好不好?”……之类的理由剥夺着孩子“自己做”的权利,而大包大揽,以为这样是心疼孩子,爱孩子,对孩子好的表现,诸不知正是这样的溺爱造就了今天如此之多的低能儿!
让孩子“做自己”
1.走路。
只有自己做,充分锻炼了手和脑,拥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才能做真正的自己。因为这之前一切都要依赖他人。依妈经常和依依说:“出门如果要妈妈抱,不是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能去妈妈想去的地方,看妈妈想看的东西。”这段话,或许依依比较难于理解,但她又怎么理解了呢?依依对猫特别感兴趣,每天都要出去看猫,一次,妈妈抱着她,故意让她背对着猫,依依看不见,妈妈就说,妈妈看到了,因为依依让妈妈抱着,所以后背对着猫看不到,依依当时就迫不及待地要求:“依依下地,下地!”
所以道理虽然很难懂,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地朝这个目标去努力。让孩子慢慢明白,行走是自己的事情,能给自己带来愉悦和乐趣的只有靠自己。
2.吃饭。
那天依妈听到依姥姥和依的一段话,“依依,快把这碗粥喝了,依依要是不好好吃饭,姥姥以后就不抱你了,你知道今天苗苗早晨就没好好吃饭,苗苗的姥姥就生气了,就不抱苗苗了。”
虽然一直在强调,如果孩子不想吃了,一口都不喂,但是老人真怕孩子饿着呀(其实现在的孩子哪里饿的着,多半生病都是因为吃多了积食),依姥姥使用了交换条件和威胁的手段想让依依多吃。
其实,应该让孩子明白的是,吃饭是自己的事,吃饭是为了自己吃,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人和其他任何目的。
依妈和依说:“你不吃没关系,咱们要等到晚上才能再吃饭了,你下午饿了想吃饭的时候是没有的,只能饿着,好吧?”
依姥爷立刻笑说依妈这也是威胁,威胁孩子让她饿着。就算也是威胁,目的是让依明白她自己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何况,她还真没体会过什么是饿。
3.玩。
一般依妈对依玩什么和怎么玩没有过多的限定,她要喜欢用手抓土,挖土就随她,只是种了东西的地方依妈会提示说那里不可以,因为长了小苗,挖了就吃不到菜了什么的,一般依依是明白的。
以前依姥姥和阿姨带出去玩的时候,不让她抓石头木棍,依妈给依姥姥举了很多专家的说法,依姥姥现在很支持。
其实,“做自己”才是真正有乐趣的事情,如果孩子从童年时就只知道饭是为了讨好大人吃的;为了让大人不生气、自己不挨打而要听大人的话,做乖乖女;学习也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等等,对于一个幼小无助的心灵,这些都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啊。所以现在才有那么多养尊处优的孩子产生厌食、厌学等问题,因为人永远为别人活着是很无趣的。
其实,老人带孩子是非常辛苦的,如果说全职爸妈带孩子是两个工作日,老人起码是五个工作日。一想到这个,依爸妈觉得在体谅老人的基础上,为了让孩子在情商、潜能开发、能力、习惯等培养走上正轨还是要不断和他们沟通交流。
身为父母,最终是想让孩子成为她自己,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生活……即使父母有再多没实现的梦想,然后把这些梦想都压在孩子身上,这是很不理性的。
养孩子和种树也差不多吧,我们其实只要在旁边浇浇水、施施肥(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保障)、给些阳光(爱和表扬)、剪剪枝(用智慧和耐心纠正不良习惯)等等,剩下的就是看孩子她自身的生长了。
特别喜欢纪伯伦的《论孩子》,贴出来共享: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
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瞄准无限之旅上的目标,用力将你弯曲,以使他的箭迅捷远飞。
让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也爱稳健的弓。
On
Children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