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小巫的《给孩子自由》,给我触动特别深的一个例子是:一个朋友带孩子到她家做客,朋友的儿子总玩不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只要他一动手拿,立刻就会被小巫的儿子抢走,但是朋友的儿子并不因此生气,也不哭闹,小巫的朋友对儿子的表现赞赏有加,是她安慰引导孩子要学会耐心等待,要学会自己化解,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心胸开阔。无疑,这种性格气质的培养建立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关于育儿要“慢慢来”和“慢下来”,以及实施方法也是依爸妈经常探讨的问题。
慢慢来
现在我们总在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为了迎合国内的应试教育,拼命提前灌输给孩子知识,很多亲子班照搬幼儿园的游戏项目;小学的学习内容下放到学前班乃至幼儿园;中学的知识下放到小学;考试题目越来越难;另外还有超多的额外学习班:奥数、英语……如果你想让孩子有点特长,那么还要走漫漫的兴趣班辅导之路。
而过早的给孩子断奶、过早的训练孩子大小便、过度开发孩子智力……在我们身边不也比比皆是?
生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还能不能在育儿上采取慢慢来的方式和心态?
能否不跨越孩子的自然生长阶段,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其实,大可不必为刚满一岁的孩子不会穿珠、一岁半的孩子不会双腿蹦、一岁八个月的孩子垒不上四块积木、一岁10个月的孩子不开口说话等等而焦虑。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成长时间表。我们大人需要做的就是陪伴、观察和引导。

慢下来
有时会听到姥姥姥爷对依依说:“叫阿姨,快叫啊。”“别趴在地上,快起来。”“依依,跟着巧虎一起跳舞,快跳啊。”……
依依的性格气质属于观察型的,上亲子课也好,看动画片也好,依依一般不会马上模仿老师,也不会马上执行老师的指令,而是认真地(甚至有时是目不转睛、定定地)看着老师说话和做动作。但之后,依妈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发现原来依依也学会了老师教的东西。
如果小区里有别的小朋友正在玩依依感兴趣的游戏,她会凑上前蹲下来仔细地观察一番,即便是想要小朋友手中的玩具,都会在旁边等待半天伺机行动(依依基本不会从别人手中夺取玩具)。下图就是依依在期待这个比自己大一天的小哥哥手中的勺子掉下来,她好捡起来玩。
最近依依发脾气时很爱趴在地上不起来,我和依爸分析可能是依姥姥特别害怕依依趴在客厅的花岗岩地面上受凉,所以第一次依依这么干的时候,发现姥姥会因此焦虑,会急忙将她抱起或扶起,于是在自己生气的时候就采用这种“能让大人见效的方式”。
依爸建议姥姥再遇到此类情况时手中要拿一张画有笑脸的纸,让自己的情绪先稳定下来,同时面带微笑,看表一分钟或在心中默数60下,然后再对耍赖皮的依依采取相应措施,不过估计没等姥姥采取措施,恐怕依依也会因为好奇自己站起来看姥姥手里拿的纸或者手表了。听到这个“馊主意”依妈捧腹大笑。是啊,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是受大人情绪感染的。如果大人轻松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就会好“管理”很多吧。
另外就是孩子生病时,家长最容易在脸上挂着同情、哀怨、悲伤等表情,哪怕就算是一般的小病,比如连续几天淌淌清鼻涕。
这段时间,依依的感冒一直没好,依姥姥总是心疼地一天数叨好几次孩子可怜啊之类的,其实如果大人能让孩子觉得病痛不那么可怕,要坚强地面对身体不适,是不是对孩子形成乐观的性格更有帮助呢?
所以“慢下来”不仅仅是教会孩子遇事不着急,让孩子学会等待,培养耐心。养育者更是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并且学会自己先慢下来,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把心态放慢,语速放慢,动作放慢(不要追着孩子收拾玩具、不要追着孩子喂饭等等)。
依妈感觉,育儿很关键的除了观念,就是心态了。如果养育者能有一颗开放而淡定的心,那么给予孩子的便是静好的信息,孩子也会越来越从容吧。
育儿,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然后影响孩子,抚育孩子。
本文被新浪育儿博客首页推荐,感谢育儿编辑和阳阳得意的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