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金宝贝,依依到她喜欢的小沙发玩,当时一个小姐姐(3岁左右)正坐在上面,依依用手摸了一下小姐姐的腿,小姐姐马上抬起双腿蹬在依依的肚子上,把依依踹了一个跟头,在旁边的依妈根本没反应过来,看到时依依正坐在地上发愣,好在没有哭,估计穿的衣服多不太疼。然后我扶依依站起来,和她说,小姐姐不喜欢你摸她,以后等她下去了你再坐沙发好吗?依依说“好”。
这时,一个姥姥带着个13个月的小外孙子也过来了,小男孩摸了一下沙发扶手,小姐姐立刻推开了他的手,而且站起来还要打小男孩的头,被男孩的姥姥拦住了。那个姥姥说:“你这个小女孩怎么这么厉害呀,咱们不和她玩了。”说完,抱着男孩走了。
有趣的在后面,那个小女孩跑到正在和育儿顾问交流的妈妈身边(这个妈妈可能是想给她在金宝贝报名上课),和妈妈说:“妈妈,我打人了。”她妈妈立刻说:“那你和小朋友说对不起了吗?”
我在想为什么这个小女孩这么“厉害”,防护意识这么强?或许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让她没有安全感?但是她主动向妈妈承认错误应该还是很信赖妈妈的;或者在幼儿园学了这不好的行为?抑或曾经有过挨打的经历,自己也用打人的方式发泄不满?再或通过打人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依妈找不到答案,但后来观察那位妈妈和女儿说话的方式是比较严厉的,几乎没有商量的口气,比如离开的时候就说,“咱们要回家了,走吧,你不要不听话。”之类的,然后就给正在挣吧的孩子穿衣服。
宝宝第一次遭遇挨打事件,我也在想应该教宝宝怎么看待这类问题,应该怎么处理这类问题。
记得在新疆旅行时,和我们的维族司机吾尔开提聊天,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上中学,小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我问他,男孩在学校打架吗?他说:“打啊。”“那儿子在学校挨揍了,你们会怎么办?”“不怎么办,这很正常,比如小儿子挨揍了也不会叫哥哥帮忙‘复仇’,他也可以去打比他年纪低的孩子或者好好锻炼身体以便以后不挨打,每个孩子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孩子有孩子的规则,大人不用管。”我当时很惊讶维族人的这种育儿观。
我知道,当孩子之间抢夺玩具时大人不用干预,让他们自己尝试着解决,发现自己夺过来了一个人玩不如和别人一起玩有乐趣,慢慢孩子也就懂得了分享;而等语言表达得比较好的时候,也可以用语言去和别人商量,等等。但是真的当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甚至打破了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能保持镇定地不去干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挨打了,要不要叫她还手?要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吃亏”?
一个同事曾经和我说她发现阿姨带出来的孩子一般都不吃亏,会和别人抢东西,会维护自己的利益,将来到了社会上也不吃亏,会争。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谈个远一点的话题,比如依妈每天上班开车在路上就总会想,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怎么在交通上一点看不出礼仪的影子。虽然交通法、路政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好在还有基本的交通法规呢,怎么还这么多人强行并线、不打转向灯、闯红灯、直行车占转弯道、转弯车占直行道、由主路上辅路不排队、不懂避让行人、不容别人并线、别人开的慢一点就拼命晃大灯、让汽车喇叭长鸣等等不胜枚举。或许都是陌生人,也看不到对方的脸孔,大家就可以这般毫无顾忌去争去抢,不理让,甚至不守法,不让自己吃亏。
当然,话题跑偏了哈~但是我们生活中不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这样的“吃亏还是不吃亏”的场景吗?
依爸让我不要管这些,还是应该把女儿朝好的方向指引培养,因为那种睚眦必报,斤斤计较的品格一旦形成将来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只有宽容温和乐观的性格才好和别人共事。“大人大量,吃亏是福”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本文被新浪育儿博客首页推荐,感谢育儿编辑和小米的摇篮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