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暴力根源是什么,应如何应对(43)

标签:
学校暴力法制教育思想动态矛盾正确处理青少年家长打骂争吵教育 |
【个案】一张姓家长前来咨询:孩子刚上初一,与同学相处不和睦,屡次动手打人,老师多次批评教育无效,父母经常接到老师、同学或学生家长的投诉电话。最近孩子与另几个同学结伙,连续参加了几起暴力事件,用木棍将同学胳臂打伤。
心理专家杨子分析: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校园暴力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首先来自社会暴力文化的不良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暴力文化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些文学作品、音像制品、街头报刊、网上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很随便地接触到暴力文化。
家庭教育不当。如果问孩子被同学打时应该怎么办,至少有近半数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这是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向他们灌输了在学校不能吃亏,遇到谁欺负自己就以牙还牙的错误观念的结果。
家庭暴力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有暴力行为孩子的家庭中多有暴力行为发生,孩子在充斥暴力又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
此外,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的应试教育也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这些被淘汰的孩子在失去自身价值被认同的同时,也会将愤怒转化为暴力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解决办法:
首先是学校和社会(特别是警务人员)应紧密配合,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矛盾,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尤其是对淘气、学习不好的学生,不能一味打击批评,而应因势利导,耐心教育,使其向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化。
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既不要逆来顺受,也不要以暴制暴。
如果自己的孩子有暴力行为,家长应配合学校积极应对。家长应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和熏陶孩子,父母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不跟孩子乱发脾气,不随意打骂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最大限度地减轻孩子的压力。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也可让孩子饲养一些小动物,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该文章出自辽宁民族出版社发行的《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119个案剖析》主编: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