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正在复苏,可我们为什么仍需反思?(原创)

标签:
工程机械代理商价值模式 |
分类: 杰克杂谈 |
今年上半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指数CMI 创下了2011 年7 月创立以来的最高值,如同久旱逢甘雨,行业期盼已久的市场暖流终于降临大地,增长势头超出很多厂家的预期,个别月份挖掘机销量大增298%,甚至出现大面积断货的现象。人们喜笑颜开的背后,一些不理性的市场竞争又有所抬头,市场正在复苏,可我们仍然需要进行反思。
各种降价、延长质保期、送配件、降低销售商务政策等促销手段,人们似乎完全忘记了前几年的“痛”,又开始了新一轮“恶性竞争”?难道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除了“价格战”和“商务条件战”就没有其它办法?“毁灭的种子是什么?第一个就是繁荣本身。”显然,这种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如果不久之后市场再次出现下滑,一些代理商会不会再次陷入5年前的困境?
当前挖掘机市场品牌出现了二级分化的局面:一些品牌经过几年的调整已经度过了难关,代理商开始从困境中走出来,厂家与代理商的关系重新定位、达成共识,重新恢复了生机;另外一些品牌却还在危机的泥沼中挣扎,由于欠款厂家与代理商关系紧张,一些厂家停止给代理商供货,甚至对簿公堂,有些代理商退出市场,在市场大幅增长的形势下,这些品牌的占有率甚至仍在下滑。
众所周知,很多工程机械代理商都是重销售,轻服务,那么代理商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呢?口碑好的品牌,设备供不应求,有没有代理商的促销,销售业绩相差不大;而对于那些深陷泥沼的厂家来说,很多代理商已经成为一种负担。经过10多年的发展,挖掘机和装载机的用户群里,几乎没有不懂设备、不了解品牌的潜在客户,销售员的主要工作是谈价格和商务条件,互联网的应用完全可以完成这些工作,还能避免人为风险。
厂家采用代理制做设备分销,主要是看中了代理商在当地的客户资源和服务能力。可是很多代理商却只愿意销售设备“赚快钱”,不愿意在客户服务方面做长远投入,后市场欠债很多。近几年,卡特彼勒代理商芬宁国际的人均销售额约为40万美金,特罗蒙德是人均50万美金,而中国代理商却只有他们的10%-20%,绝大部分营业额来自成本较高的设备销售,差距很大。由于效率低下,中国代理商对市场波动非常敏感,这些年大规模的裁员给自己造成严重伤害。
科技正在改变商业的模式,这种改变的速度空前,而且仍在加速。若想在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出改变,制定新的商业规则。“顺势而为”是祖先为我们留下来的生活智慧,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可这个行业却仍然抱着原有模式不愿改变,还美其名曰“渠道为王”,可为什么设备坏了用户不找代理商维修?关闭服务网点,裁减服务人员,减少资金投入…即使有独家代理的保护,客户却不在代理商手里。事实证明,“势”已经不在代理商一边,如果客户不在代理商手里,他们对品牌又有什么价值呢?因此,如果代理商不转型成为服务商,不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他们将被客户和厂家所抛弃。
一台挖掘机售价的15%-25%被截流在代理商,客户的成本增加不少,可带来的增值服务却十分有限,耗散价值太高。因此,一些厂家已开始尝试互联网设备营销。假如厂家拿出一部分利润来支持当地的服务商,以保证设备销售后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网络销售就可以把原来给代理商的大部分利润作为优惠返给用户,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笔者认为,未来的工程机械营销模式将是线上销售设备、配件和解决方案,给终端用户更多实惠,线下由服务商提供专业的风险控制和维修服务,而互联网和物联网平台则是连接客户需求和服务资源(技师和零配件)最有效的手段。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有人需要高质量的原厂配件,有人需要性价比高的解决方案,谁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创造杰出的客户体验,谁就是未来的赢家!
由于品牌的限制,多数代理商只提供代理品牌的产品和配件,独家代理在客观上已经成为限制代理商满足客户需求的障碍,让他们与客户渐行渐远。缺少增值服务,也是质保期过后客户大量流失的原因。国外优秀代理商后市场贡献率都超过60%,他们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解决方案,受到客户的欢迎。事实证明,并非代理制出现问题,而是中国的很多代理商不合格,人均效率太低,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太少。如果我们不改变,就必然被客户所抛弃,被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