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市场“大蛋糕”,代理商为什么吃不到?(原创)

标签:
工程机械后市场杂谈 |
分类: 杰克杂谈 |
在经历了连续几年市场下滑之后,行业中的每个人都在谈论后市场转型,可真正的后市场并没有像人们谈论的那样如期而至——即使代理商后市场占比正在迅速攀升,个中原因并不是服务和配件收入大幅增长,而是设备销售大幅下滑,公司不得不处理大量二手车所致。发展后市场首先必须投入资金和人力,而这正是当前代理商最缺少的东西,这的确增加了发展后市场的难度。
后市场“大蛋糕”规模有多大?
对于后市场的规模,很多代理商仍然持怀疑态度。以挖掘机为例,这种十分依赖后市场的设备,在大约10年的寿命周期中,可以衍生出维修服务、配件、二手车、租赁和再制造等五大类后市场业务,仅仅考虑10年的保养、维修服务和配件业务,其后市场潜力就大约相当于一台新设备的价格(图1A,类似正态分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代理商仅获得后市场很小的份额(图1B)。
按照图1A的后市场数学模型,根据中国市场历年挖掘机销量(CCMA数据),按平均每台挖掘机60万元计算,中国市场挖掘机后市场潜力如图2所示。巨大的挖掘机保有量,创造出巨大的后市场空间,在2014年其潜力达到了近千亿的最高点!
图2:中国市场挖掘机市场潜力
按照设备销售毛利10%、维修和配件毛利30%计算,2015年后市场的利润潜力是新设备销售的8倍多!(图3)不要忘了,新挖掘机的销售还存在巨大的债权风险,而后市场的风险则要小很多。设备的销售就如同种植果树,维修和保养就是剪枝和施肥,而后市场才是收获的果实。所以,笔者在2014年工程机械营销&后市场大会上就提出后市场时代已经来临,并非言过其辞。
看到却吃不到的后市场“大蛋糕”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此巨大的后市场却没有掌握在代理商手——虽然设备是他们卖给用户,并提供了交车和保修服务,虽然他们是独家特约经销商,还垄断着原厂配件的供货渠道,可仍然无法阻止客户的大量流失。巨大的后市场“蛋糕”,代理商只吃到了约十分之一!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挖掘机代理商,却无法把客户留住并转换成利润,训练有素的服务“正规军”却打不过维修“背包客”。笔者近期曾经走访市场时,发现每个大城市都至少有一条街专卖工程机械零配件,那里每天客户车水马龙,很多配件店的老板忙得不能按时吃饭、按时下班,虽然员工不多,可每年的生意都是几千万。相比之下,代理商的配件店里却是门可罗雀。这一切都证明了一点:代理商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价值百万的挖掘机,为什么客户甘愿冒风险去购买“假货”,而不愿去代理商那里购买原厂配件呢?10年前,很多挖掘机的运行时间都超过了5000小时/年,那时的台班费更高。随着挖掘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设备工作时间一降再降,根据瑞士银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投资研究报告,一台中型挖掘机运行2000小时/年是预警点,低于这个数值挖掘机将不具备投资价值,而2012年以后挖掘机的平均运行时间已经低于这一开工率。换句话说,从2012年开始行业已经面临巨大的风险,可各个厂家仍在推出各种激进的营销策略,率领着代理商冲击市场销量,这为后来代理商巨大的债权风险埋下了种子。
如何让流失的客户“回头”
2015年挖掘机的开工率仅是10年前的三分之一,客户的收入缩水了三分之二,他们当然会对配件和维修的价格精打细算,否则就无法赚钱。很多代理商还在怀念10年前客户购买配件时眼睛都不眨一下的美好时光,他们却忘记了一个极其简单又残酷的现实:如果客户赚不到钱,行业的末日就将来临。今天,哪个品牌挖掘机的客户按照制造商的规程保养,维修中100%使用原厂配件,最终还可以赚钱?!这就是挖掘机行业面临的严酷现实,也是客户流失的根本原因!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经历了百年一遇的“井喷式”增长。面对市场的巨大诱惑,制造商和经销商采取激进的营销策略降低门槛,设备销量超出了市场需求,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破坏了行业的生态环境。挖掘机是生产资料,配件价格年年涨,设备出勤率年年降,总有一天客户会赚不到钱。到那时,谁会来买挖掘机?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们却浑然不知。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工程量减少,开工率不足,台班费降低,机手工资上涨,各种成本增加…首当其冲受其影响的是客户。代理商转型就是回归商业的本质,重新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市场为中心,换句话说就是帮助客户度过难关。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服务,还有性价比更高的配件,毕竟赚钱是硬道理,赚不到钱客户就不再是客户了。如果代理商能够提供客户买得起的配件、修得起的服务,帮助他们赚到钱,代理商就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最终赢得后市场。
可惜,在当下的行业中,用户的需求并没有被充分满足,而区域独家的代理商、经营单一品牌等很难依赖后市场生存,对原厂配件供应渠道的垄断,也增加了客户的维修成本。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这个行业缺少透明度,小毛病大修,零件坏了换总成,最终摧毁了客户与代理商之间的信任。
后市场“出路”在哪?
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工程机械行业零部件配套体系已经日趋完善。在分享型经济时代,借助于(移动)互联网连接客户需求与服务资源,建立多品牌的全国连锁维修及配件经营店,高效整合零件供应商、配件零售商、维修厂和代理商的资源,打造服务客户的后市场平台是必然的趋势。这个平台的基础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打破垄断,在配件、维修、租赁和二手车等后市场领域为客户提供多种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模式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汽车后市场已有成功的经验,像汽车连锁维修店、汽车用品超市等,确保了配件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利益。
打造后市场服务平台,就必须打破垄断。大量的客户流失已经证明,垄断是没有出路的。欧盟于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欧洲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竞争新法规》,以此来维护车主权益,使其能自由选择服务商,通过竞争来限制垄断。此举为客户节省了40%左右的汽车维修和养护费用。国家八部委联合力推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欧盟的相关法规,要求从2016年1月1日起公开所销售汽车车型的维修技术信息,目的是打破汽车生产厂对后市场的垄断和技术壁垒。不久,这种反垄断的法规也将进入工程机械行业。
巨大的工程机械后市场就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挖掘后市场的金矿是摆在每家代理商面前的课题。后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想着如何赚钱是一定不能成功的。提供好的客户服务不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里引用江南春的话来告诫大家:“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赚钱顺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