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西藏旅游杂志社
西藏旅游杂志社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686
  • 关注人气:3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各拉丹冬

(2009-06-03 08:52:33)
标签:

自驾

探险

深入

长江源

青海

各拉丹冬

冰川

海绵路

白水台

当曲

旅游

分类: 【极地探险】无人区

感受各拉丹冬

 通往各拉丹冬的“海绵路”

不能说完全没有路。只是,要想找到路,就全凭感觉了。刚一离开青藏公路,车就开始爬坡。走着走着车子就像开进了一块大海绵里,时时下陷。这时就得原路返回,再找新路。

车子沿着河谷绕来绕去,真正是“一慢二看三通过”。对讲机开始派上大用场,河谷不时拐弯,看不见前车时,对讲机里便传来向导达尔吉大哥的喊声:“跟上了没有?跟上了没有?”就这样,一路走一路陷地往前走,茫茫一片浑圆而大小不一的草墩之间满是积水,车轮子不时卡在里面,动弹不得。大轰油门,可越动就越往下陷。

从此开始了在江源区令人绝望的折腾:走不了几步,就得从车上跳下来,挖路、铺石子,弄起车子再找路。两辆车相互拖拖拉拉,真是累得够呛。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我们这些从内地过来的人没多久就全趴下了,全靠达尔吉大哥和两位藏族司机。到晚上8点,车子又陷死了,再也走不动了,只好就地宿营。

我们用的是达尔吉大哥带的那种藏区最常见的黑牦牛帐篷。后来想起来,如果没有这顶藏式帐篷,我们不能想像如何度过各拉丹冬雪峰下的那些寒夜。和这顶黑黑的藏式帐篷相比,我们买的那顶所谓的高级进口帐篷简直就是玩具。

次日清晨被冻醒的时候,才发现牛粪火已经熄灭,帐篷里温度又降到零下。起身收拾睡袋,发现垫子下面全是冰,我们就睡在这深达100多米的冻土层上的薄冰上。
 
各拉丹冬,在我毫无准备的时候出现

这片在我们看来荒凉无比的无名沼泽,当地藏族同胞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念塔。达尔吉大哥说:“走出念塔,翻过我们右侧的那座山坡,就可以看见各拉丹冬。”

大雪在天地间倾泄弥漫,世界仿佛混沌一片,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

被风雪和陷车折磨了一天的我们精疲力尽。而我们的努力也终于在那个黄昏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黄昏时分,正当我们搭好帐篷准备宿营时,天竟然一下子放晴了。我背上相机爬向不远处的一个山坡,还没到山顶,视线尽头就突然闪出了金黄的金字塔尖——各拉丹冬就在我最没准备的时候出现了!再往上,雪峰的大部分清清楚楚呈现在眼前。没容我愣神,随着太阳和云彩的变幻,各拉丹冬就玩起了魔法:金红、火红、深红、嫣红、鲜红、淡红、粉红、橘红、酒红、玫红、绯红、桃红、紫红、洋红、品红,应有尽有,比色谱还丰富,看得人一愣一愣的。遥望雪峰,我不由自主有种跪拜的冲动。

次日一早,天气出奇的好,瓦蓝的天,不见一丝云彩。我们终于走出了念塔的沼泽地,汽车翻过一个高坡,驶进了尕尔曲河谷的平坦草原。继续前进,不久就看见了整座山脉,这时的各拉丹冬又是另一副面孔,率领着大小山峰像洁白的长城横亘在远处,静若处子、高贵大方、不容侵犯。

尕尔曲河滩宽广,水流不大,按计划我们必须过河,折向北方再向西,环绕各拉丹冬走半圈,就是沱沱河源头,也就是长江正源姜根迪如冰川。

http://www.51tibettour.com/pic/gldd23.jpg

母亲河哺育了它最初的子民

进入各拉丹冬地区的第六天,世界安静得可怕。除了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影,补给也快耗尽,大家都一言不发。

躺在帐篷里,后脑深处仿佛有根粗粗的钢针在不停搅动,疼得人想把脑袋揪掉;前胸后背也像各压着一块巨石,闷得人能真切地感觉到每一次呼吸。我不由地想,也许这次真的走不出去了。就是原路返回,想想怎么过来的,也让人后怕。

奇迹也在这时出现了。达尔吉大哥通过望远镜发现了一个黑点,说那可能是一顶帐篷,我们便急切地朝那个方向奔去。

果然是一顶帐篷!“无人区”里竟然有人!

男主人布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着我们去找寻岗龙强玛冰川下另两户牧民。这两户牧民的家,就在距岗加曲巴冰川几公里的地方。冰川融水汇入长江。在这里,母亲河的乳汁哺育了她最初的子民。

44岁的男主人玛,梳着两条长辫子,和我们喝了一会儿酥油茶,就拿起一团羊毛缠在腰间,熟练地边走边捻毛线,去找他13岁放羊的独生子索南达杰去了。

女主人白蒂身边围着两个小姑娘,8岁的达娃是邻居泽玛家的小女儿,她和白蒂6岁的小女儿改桑才珠亲如姐妹。两家的帐篷相隔10米左右,两顶帐篷的牦牛绳相互交错。两家的男孩子也形同兄弟,一同放牧,一起玩耍。

邻居泽玛是这“无人区”里三户人家中唯一勉强能听懂汉语的人。泽玛说,他们希望自己的牛羊越来越多。牛羊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食物和财富,更是他们的光荣和梦想。

在这片空旷的高寒之地,三户人家以最简单的生活方式生存着。他们代表着人类,向地球上最高寒的陆地,向人类所能生存的极限条件,进行着顽强的挑战……
 http://www.51tibettour.com/pic/234%20437.jpg
漂向南源当曲

我们将要漂流长江南源当曲源区。

刚开漂时,天气特别好。两岸风光美若天堂。藏野驴在不远处盯着我们,又飞奔而去。当曲地处沼泽,水系复杂,平均每10分钟就搁浅一次,不得不下来拖船。

越往下漂,野生动物越多。白屁股的藏原羚,肉乎乎的喜马拉雅旱獭,叫不出名字的各色水鸟,直冲蓝天的苍鹰,一直左右相伴,使得每天单调的划桨生活丰富起来。

在水上的前几天,由于处在网状水系,必须寻找到主流水道。后来我们发现,只要跟着鸭子走,准能顺利找到主流和出口。那些鸭影,长久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漂流的每一天我们一般是不停船的,每当划到饥肠辘辘时,看到水面的野鸭子,脑海里就会浮现烧鸡、烤鸭的模样。在当曲第三桥,我们看到了上百只的大鸭群,我们命名那桥为“北京烤鸭桥”。

漂流的第七天,到了巴茸浪纳峡谷。我们被眼前巨大的泉花台惊呆了。从山顶到江边,一片洁白晶莹的世界里,错落有至,发育完整,气势宏大。单从视觉上观看就胜过著名的松潘黄龙和云南丽江白水台。经初步考察,这座泉花台垂直高度150余米左右,总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本来我们觉得那白台子上蓝蓝的水,肯定含有不明矿物质。但看到野驴、藏原羚们都喝得痛快,便也放心去喝。味道有点咸,喝了肚子有点胀,但一切都还算不错,没人闹肚子。我们叫那种水为“野驴水”。

http://www.51tibettour.com/pic/gsgldd.jpg
梦幻长江北源

列车轰轰隆隆地驰过楚玛尔河上长度惊人的巨型铁路桥,很快消失在遥远的天际。桥下的楚玛尔河水,依旧如十年前初见时那令人说不出感觉的红汤汤般模样。据《长江志》载:“楚玛尔”为藏语,意为“红水河”,旧称“那木七图乌兰木仑河”,系蒙古语,意为“像树叶一样的红河”。

走着走着,路边一些巨大的带有气泡的石头引起了杨勇的注意,“这地方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

“大概是火山形成的?”

可是,这一带怎么会有火山的痕迹?据说,美国人的卫星前些年曾在这里发现了活火山,我国科学家曾专门就此细查,结果证明是误判,大约是把地热或温泉当成了火山。但这一带,正是青藏高原地区上长速度最大的区域,也是中国西部现代构造最活跃地带和中强地震的主要发育场所之一。1920年以来,可可西里共发生过大于或等于6.0级的强地震9次,5.0至5.9级的中度地震15次。2001年11月14日的一次8.1级地震更是令人震惊。这些,都值得格外注意和深入研究。

过了多秀,路才可以真正称作路。再继续前行几个小时,就到达曲麻莱县的曲麻河乡,这是楚玛尔河流经的唯一一个乡镇。再向南25公里,长江北源就此汇入通天河。

万里长江,向东奔涌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