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郎
狂欢节有一个更洋气的名字,叫嘉年华(Carnival)。遗憾的是,这个洋气的名字老跟商业活动混在一起,已经变得比俗名更俗。
事实上,嘉年华大有来头。公元4世纪的古巴比伦,人们认为可以在万物重生的春天颠覆一切,于是纵情狂欢。300年后,同样崇拜春天的希腊人在酒神节上找人扮成酒神狄俄尼索斯,乘坐船型花车游行狂欢,Carnival一词便有了希腊语起源:carrus navalis(一种花车)。
嘉年华最为流行的起源,与基督徒一年一度的盛大祭典有关。每年圣灰星期三到复活节的大斋节,是基督徒为期40天斋戒、忏悔的日子,Carnival即被认为是拉丁语caro(肉)与vale(告别)结合的产物,意为“向肉告别”。宗教仪式渐渐淡出,离不开酒池肉林的狂欢却成为潮流。即使人性最为阴森的中世纪,清规戒律也没能摧毁人们纵情狂欢的欲望。
嘉年华,或狂欢节在全世界风行至今足以证明:快乐即人性。
但不知什么时候起,狂欢节上假面派对公然流行。传说,热衷于寻欢作乐和恶作剧的葡萄牙殖民者,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玩腻了,大发慈悲放了黑人奴隶三天大假,让他们参与派对。黑伙计们的表现简直令人惊喜,他们找主人借来旧衣服、旧发套,用面粉刷白脸孔,放肆地HIGH了一把。主人大受启发,假面具从此成为狂欢派对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化妆舞会,或假面舞会也成为世界各地狂欢节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巴西狂欢节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狂欢节的“样板戏”,正应该归功于其殖民时期就开始人不分贵贱、脸不分黑白的全民投入。
时至今日,无论是以巴西为代表的激情美式狂欢节,还是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浪漫欧式狂欢节,花费大量功夫制作惊世骇俗的面具,仍然是人们狂欢前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什么人性本能的快乐表达,需要面具掩饰才发挥得淋漓尽致?面具下的狂欢,会变成又一种文明,或天性?
与这种必须借助道具才能达到高潮的狂欢截然不同的,就是雪顿节——世界屋脊上离天堂最近的狂欢。同样关系到宗教信仰,同样全民参与,同样纵情欢愉,但除了藏戏演员脸上的面具,你能看到的只有一张张真实的脸,虔诚的脸,快乐的脸。
这个和谐的东方狂欢节,僧人与俗众面朝佛像的虔诚,官员和百姓面对戏台的专注,主人和客人尽兴林卡的快乐,极容易让人想到席勒的《欢乐颂》:
通过那崎岖险阻的山径,欢乐将受难者引上道德的峰顶/在那阳光灿烂的信仰之巅,人们看见欢乐的大旗在飘扬……居住在尘寰的众生,请珍惜这人所共怀的感情/这感情把你们向群星带领,那里宝座上坐着玄妙的神灵/在大自然的乳房上,万物吮吸着欢乐……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狂欢是人性张扬到极致的快感。狂欢之前,请摘下你的假面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