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冯显泉荣归军营分享人生经历及感悟

标签:
老兵冯显泉人生经历分享会荣归军营 |
一位在部队服役15周年、从最基层一步步提升调动、最后至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的“老兵”,一位转业到地方依然丰富多彩的“工作狂”,一位提前10年从处长岗位退休后却始终在“追梦”的“年轻老干部”,应中国人民解放军63756部队何新伟政委之邀,作为该部队“两项重大教育辅导授课”主讲嘉宾,2017年7月20日到军营,分享了自己40多年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较为详细地分享了在部队15年里不断学习和追求梦想的纠结升华及成败得失。使到场的官兵感触良多,直呼受益匪浅。
他,就是现任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生产力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建筑摄影家、知名自媒体大V《老冯拍楼》作者,冯显泉。
“你想有所成就吗?你想活得与众不同吗?你想不虚度自己的人生吗?你想让自己变得精彩纷呈吗?”这是冯显泉演讲之初抛给大家的几个问题。
冯显泉以他40多年的经历为例,述说了自己不同时期萌发出的不同梦想,并随着发展变化如何认识当初的梦想,如何调整到较为贴合实际的梦想,且为梦想努力奋斗的过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这是冯显泉明确强调的观点。
“但是,梦想一定要落地!实现梦想更重要!”冯显泉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他的观点。
“因为我有梦,故不断修行和努力。”他把学习作为一生的必修课;有了目标后,还要不断调整;确定梦想目标后,就看能不能坚守;为梦想而不懈努力,是成功梦想的重要前提。
冯显泉24岁从直属营机关干事下到汽车修理连任指导员;和他配班子的连长37岁、副连长33岁、副指导员29岁(是原来自己的直接领导,正准备转业);因为是汽车大修单位,排长多数比他年长,副排长以下的技术骨干也有好几个是30多岁的。
为了做一个称职的指导员,他在一个多月内,和班长以上的连队骨干分别谈话一两次以上,尽快摸清了情况;处处以身作则,每天到车间学习修车技术;开办技术夜校、文化夜校,他担任校长并亲自讲课;班子分工明确,各级责任清晰,尽快控制了局面;自己备课,改变原“讲大课”模式,效果明显,很受战士欢迎;对两个“落后战士典型”多次谈心启发,几个月内明显改变了形象;连队当年被评为海军工程兵建筑第一支队先进党支部、文化教育先进单位。
调到师级机关组织部门后,他立即感到自己的差距,学习的劲头更足了。经过努力,特别是首长的传帮带,两年后就成了能顶起来主要业务的骨干,起草单位党委总结,起草首长讲话,发现并总结典型材料等。临上调至上级机关前,还用近半年时间起草出了3万余字的《海军工程兵第一支队大事记》。
1984年3月从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调至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保卫部,是冯显泉自己不情愿过去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离开了熟悉的组织工作岗位,担心影响前途。
“不要说我想干什么,喜欢干什么;应当更多地讲组织上需要我干什么,让我干什么;组织上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应该喜欢什么;我现在干什么,就应该尽力干好什么。”这是冯显泉被“强行调去”之后的痛苦反思。好在他及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了新环境和新业务。
1984年7月举办的北海舰队海上防线工作座谈会议,他跟着主持部里工作的保卫部副部长和部里的“笔杆子”科长,下到各个基地和直属师级单位发现并确定先进典型,最后推广的6份典型材料都经过冯显泉文字把关;其中某快艇支队开展周分析的经验材料,先经过军师两级机关反复推敲过6遍以上,但这时该单位突然发生一个小事故,使基本定稿的这份典型经验材料“显得不合适”了,冯显泉在快速了解情况和吃透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原有观点,重新架构材料,当日加夜班至迟日早4点多,起草出了分寸感很强的“体会”材料;他还起草出了舰队首长关于全舰队海上防线工作总结讲话材料,改变了原来保卫部的大型材料要政治部其他二级部笔杆子起草的局面。此次大型会议举办后,被海军首长称为“海军1984年有重大影响的两个会议之一”,给会议录了专题片,在全海军推广,又将其中4份典型经验刊载于海军《基层政治工作》刊物。
1984年下半年舰队机关整党,从舰队政治部各二级部抽6人组成整党工作指导工作办公室,冯显泉荣幸入选。“要有地位,先有作为。”这是冯显泉的体会。
因为他曾有“作家梦”,所以虽然后来调整为做“笔杆子”目标了,但是还很钟情发表文章。如1979年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发表在1979年9月21日工程兵部机关报《工程兵报》半版论文《努力学习基本理论,认清社会发展动力》;发表在1979年10月5日济南军区机关报《前卫报》近一版论文《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个人受到直属营、师级、舰队奖励,是《人民海军报》1979年度二等奖。
又如从部队转业到某全国最大的瓶罐玻璃企业时,他利用在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玻璃容器委员会和中国瓶罐玻璃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便利,查阅大量数据,主笔撰写了行业分析文章《岌岌可危的瓶罐玻璃业》,于1990年2月28日发表在国家轻工部机关报《消费时报》上,引起很大反响;《新华社传真报》1990年3月5日以《有关方面呼吁扶持瓶罐玻璃业》为题,予以上报;他又于1990年4月18日在《消费时报》发表了《竭泽而渔乎放水养鱼乎?——对我国瓶罐玻璃行业现状的再分析》文章,提出了对该行业应该采取的几项措施;紧接着,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参考冯显泉主笔的两篇瓶罐玻璃业现状调查及对策,专门以(1990)6号文件《关于玻璃瓶罐行业现状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几项建议,上报至国家轻工业部并被采纳。
又如1995年8月出版的《山东房地产业创业篇》大型丛书,分管副省长作序,下卷《房地产开发》第一篇“众口皆碑话史诗”8000余字的报告文学,就是冯显泉主笔撰写的。
再如1999年中国住房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主办方派出国家建设部房地产业司一位副司长待在会务组,从全国报来的120余篇论文中,精心挑选出10篇大会主旨演讲论文;冯显泉主笔撰写的8000多字的论文《提高住宅总体质量,促进住宅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因为是国内第一个既从建筑自身质量、还从住宅小区居住环境及配套质量、物业服务及售后服务质量等三大方面的高度及格局予以论述的论文,故被入选大会发言,获得大会优秀纪念奖,入编大型文集。
他还分享了自己的“平台梦”和“摄影梦”。因为追梦,冯显泉说他四十多年来,活得“充实且有意义”。他的座右铭就是“活着是否有价值,生命是否有质量。”
冯显泉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叹道:人生短暂,剖去18岁当兵之前和60岁退休之后的岁月,也就是40多年;至70岁也就是50多年!“人不能没梦想,不能没追求。有梦想,才会去努力去奋斗!有追求,才可能改变你的人生。去奋斗,才可能活得与众不同!”
“人生是有限的,追梦却是无限的 。因此,追梦──我们永远在路上。”冯显泉分享会的结束语,依然让人遐想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