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胆固醇”正名
(2016-05-13 10:32: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身边的科学 |
为“胆固醇”正名
胆固醇(甾醇类C27类化合物)是人和动物体内重要的甾醇类化合物。胆固醇大多数以脂肪酸酯的形式存在,是高等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组织和肾上腺里含量特别丰富,肝、肾和表皮组织含量也很多。在脑组织中,胆固醇约占脑组织固体物质的17%。此外,胆固醇还是人体内多种激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如雌激素、雄激素等。
据国外研究的文献报道,人体内胆固醇长期偏低是诱发癌症的因素之一。
人体内的胆结石几乎都是胆固醇构成的,在胆囊或胆道形成结石称为胆结石。往往因血浆里胆固醇过高,胆汁浓而淤积或与发病部位感染有关,如炎症、寄生虫、术后原因造成的。胆结石主要由胆固醇、胆红素、胆酸、脂肪酸钙、碳酸钙等组成。
血浆中的胆固醇长期偏高,会在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损伤的情况下,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认为是造成心脑血管性疾病的元凶。由此,医者想方设法让患者降低体内的胆固醇。
由上所说,胆固醇在人体内过高和偏低都不好,最好保持在一种合适的范围之内。
我们应当知道的是,人体中胆固醇的来源和去处。
人体内胆固醇一部分来自动物性食物,称为外源性胆固醇,另一部分来自体内各组织细胞自行合成的,称为内源性胆固醇。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部位,其次是小肠,合成的原料可来自食物中的糖及脂肪。体内糖及脂肪在代谢过程中分解生成的乙酰辅酶A是合成胆固醇的原料,因此,即使食物中缺乏胆固醇,体内完全能够自行合成而不致缺少。研究表明,人体内的胆固醇70%来自体内合成的,其余的30%来自食物摄取到的。
摄取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可促进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从而使血浆胆固醇含量增高。因此控制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高塘及动物油脂类食物),能减少外源性胆固醇。近期,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多了,体内能够自行调节合成胆固醇的数量,从而保持血浆中胆固醇的正常,它的结论是:胆固醇没有那么可怕。而国内对于胆固醇的流行说法是,胆固醇越低越好。在健康讲座节目中,搞营养学的多数人坚持认为,鸡蛋要少吃,因为蛋黄里的胆固醇含量高。于康教授则认为,鸡蛋每人每天吃一个不多也不少,因为鸡蛋里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而卵磷脂能够使胆固醇乳化。
在肝脏中,HNG-CoA还原酶是调节胆固醇合成的主要角色,在任何因素能改变该酶活性时,则影响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摄入高胆固醇饮食后,当肝脏胆固醇含量升高时,可反馈地抑制此还原酶活性,而降低胆固醇合成数量。在20世纪初,药学工作者发现洛伐他汀能够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胆固醇降低的因素是洛伐他汀能够抑制HNG-CoA的活性。此后,发现具有类洛伐他汀结构的一大类化合物,也有类似的作用。他汀类降脂作用,被誉为20世纪具有里程碑式的新发现。
胆固醇的代谢。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成有生理活性的重要类固醇化合物,主要是:
1转变成胆汁。人体内的胆固醇约80%转变为胆汁,这是肝脏中胆固醇的主要去路。胆汁是人体摄入脂肪的乳化剂,没有或缺少胆汁,人体就不能很好的吸收脂肪类化合物。
2转变成7-脱氢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经血液运送到皮肤,经过紫外线照射,生成维生素D3
3转变成类固醇(菑体)激素。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虽然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不一定与血浆脂蛋白浓度有平行关系,例如有些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的病人,并没有高脂血症。但是许多临床实践证明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高脂血症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将空腹血脂持续超出正常上限称为高脂血症,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或两者兼高。其中β-脂蛋白增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血浆中大多数的胆固醇是存在于β-脂蛋白中,构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位素示踪实验证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基本上是直接来自LDL-C的。在正常情况下,血中脂类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血浆球蛋白会结合成水溶性的脂蛋白,不易沉积,但当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或体内(主要在肝脏)合成的胆固醇过多,血浆中的β-脂蛋白含量就会增加。在此情况下,如果体内磷脂含量相对不足,就会影响β-脂蛋白的稳定性,因而易沉积在动脉壁内膜附着在血管内膜表面,进而进入细胞浆内,最后在动脉内膜下层沉积,并分解释放出胆固醇、脂肪、磷脂和蛋白质。局部胆固醇,如不能较快地被吸收、消散,就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浆中的胆固醇还有一些存在于α-脂蛋白中,构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经血液流经肝脏时,胆固醇会被氧化成胆酸,然后经胆小管富聚在胆囊里。医界习惯将LDL-C称为“坏胆固醇”,而将“HDL-C”称为好胆固醇。可事实的真相是:胆固醇并没有“好”与“坏”之分,同样的胆固醇与β-脂蛋白结合了,就变“坏”了,成为LDL-C。而一样的胆固醇与α脂蛋白结合了,就变“好”了,成为HDL-C。好胆固醇与坏胆固醇的区别,来自β-脂蛋白与α-脂蛋白。就像演员一样,即可以扮演好人的角色,也可以扮演坏人的角色一样。所以,在体检中有必要确切地知道,LDL-C是否在可控的范围下限,还要知道HDL-C是否在正常范围里。医学检查时,有时还要了解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的比值,一般要求在1≈2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