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
(2015-10-10 09:42:27)
传统中医学(中国)与世界近代医学(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传统中医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近代医学的发展要远晚于中国传统医学,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都针对人类健康或医疗疾病为目的,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是,中西医之间的医疗和思维模式又有显著差异。中医医学源于“天人合一”整体观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原生态”,而西医医学源于解刨学而后大步跨进医学前沿的“基因时代”。现代化的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而中医医院就诊者却少之又少。医院虽然普遍设立“中西医结合”门诊,而其特色是西医大夫不经辩证就给患者开中成药处方,中医大夫先给患者开化验单或者先做影像学检查。在未来,中西医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鄙人斗胆地说,只能在更高层次上的生命科学,才能找到中西医的交汇点。
“阴阳说”具有哲学上的意义(概念)。在中医学里,阴为“体”,阳为“用”;在现代医学中,体相当于“结构”,而用则相当于“功能”。于是“体和用”(中医语);“结构与功能”(医学语),都在“阴和阳”的关系上,实现了交汇。
在生命体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物质属阴,能量属于阳,它的本源还是阴与阳的关系。在生物化学看来,新陈代谢是在细胞中进行的合成与分解反应,合成属于阴,而分解属于阳,它的本源也是阴与阳的关系。
即使在生命科学中,也能找到阴和阳的影子。“基因”是染色体中具有遗传密码的片段,在两条长长的核糖核酸链上,每条链上都排列有碱基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而两条核糖核酸链,只能靠A-G、T-C的氢键链接,形成双螺旋结构。遗传基因是A、T、G、C中每3个组成“密码子”,由众多的密码子排列成基因片段,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很多疾病可以从基因片段上找到,还原它的本来面目,就是阴错阳差了。
新世纪里,由美国(总统 奥巴马)倡导的近代医学要实现“精准治疗”,这是基于大数据和高科技的个体化治疗模式,在中国中医学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来源于生活实践,虽然属于经验医学,但是经过中医治疗过的群体众多,也有大数据的特征,中医的辩证施治模式,已经属于个体化的治疗范畴,与“精准治疗”小有差异。
中西医在疾病治疗上确实存在差异,西医治疗专攻病灶病位和导致疾病发生的致病因子(如病原体);中医治疗在于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即使使用药物治疗,也是助力机体恢复阴阳平衡状态。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在医院里可能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医生会告诉他(她),你没有什么疾病。可是就诊的人自己清楚,就是难受或者不舒服。这个时候如果你果断的找中医就诊,经过辩证施治,纠正机体阴阳不平衡状态,很快就会使之回复健康状态。笔者本人近年出现腹部不适,大便后总有便不尽感觉。按医生说法,可能患有“肠易激综合征”,可是治疗方面,确实很棘手。于是求助于中医药,按辩证求因,应属于脾虚夹湿,虚实夹杂之证。自选“参苓白术散”四盒,目的健脾去湿,服后效果很好,目前已经痊愈。
即使是重症病人,比如一个癌症患者,即使是经过手术、化疗等现代治疗手段,如果辅助于中医药治疗,也会极大地减轻患者病痛,会大大的延迟生存期望期,提高生活质量。
由于中西医的临床思维不同,需要医生在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思维上进行转换,确实难以做到。如果医者(中医)能够做到师古不泥古,吸取当代生命科学之精华,定会在全球发扬光大中华医药,使之造福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