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方欲晓zcx
东方欲晓zcx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45
  • 关注人气: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经》的智慧——阴阳/八卦与数学二进制

(2010-01-12 14:36:50)
标签:

杂谈

           《易经》的智慧——阴阳/八卦与数学二进位制

  二进位制,就是“逢二进一”,它是与十进位制不同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种方法现在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
 关于二进位制记数法,在17世纪已经萌芽,17世纪后半叶,莱布尼茨结合中国的阴阳学说进一步完善了进进位制,在十进位制中,他形象地用1表示上帝,用0表示虚无,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所有的实物,恰好在数学中用1和0表示了所有的数。从理论上分析,在所有可能的进位制的基底中最小的基底是二进位制的基底。二进位制就是用0、1两个符号来表示数值,且采用“逢二进一”的进位制,对于二进位制,每个数字的权值是由2的羃次(2n)n决定的,二进位制的基数是二。在二进位制中,只有数码1和0,其他任何数都用一行0、1表示,加法表和乘法表仅由1+0和1*0,其他任何数都用一行0、1表示,加法和乘法表仅由1+0和1*0组成。

 二进位制的出现,深受科技界的欢迎,因为它使运算更加方便。随着电子计算机的研发、应用,二进位制显现出来极大的优越性。因为电子计算机是用电子元件的不同状态来表示的不同的数码。如果要用十进位制就要求元件能准确地变化出十种状态,这在技术上是非常难实现的。而十进位制只有两个数码,只需要两种状态就能实现,这正如一个开关只有 “ 开 ” 和 “ 关 ” 两种状态。如果用 “ 开 ” 表示0, “ 关 ” 表示1,那么一个开关的两种状态就可以表示一个二进位制的数。不难想像,五个开关就 可以表示五个二进位制数。这样运算起来,就非常方便。

 二进位制数可以根据需要转换为八进位制、十进位制、十六进位制。十进位制转换为二进位制的具体方法如下:用2不和这个十进位制数,并记下其余数(0或1),再用2除所得的商,一直出人头除到商为0为止,然后把逐次所得的余数,由最后一个顺次记到最前一个,这个数就是转换成的二进位制数了。
把余数按箭头所指的方向排列起来,就是365的二进位制表示法。一般用()2 表示二进位制数,用()10 表示十进位制数。

 所以(365)10 表示为十进位制数的写法如下:

 (365)10=(1101101101)2


□如果追根溯源,中国的八卦才是最早的二进位制。八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周易》,相传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所作。为了记数,伏羲氏发明了8个符号屏规定了它们的名称,后来人们把这8个符号称为 “ 八卦 ” 。用乾表示天,坤表示地,艮表示山,况表示泽,震表示雷,巽表示风,坎表示水,离表示火。

□每个卦的上、中、下三部分叫 “ 三爻 ” 上面的叫上爻,中间的叫 “ 中爻 ” ,下面的叫 “ 下爻 ” 。

□如果把阳爻 “ - ” 当作数码1,阴爻 “ -- ” 当作数码0,并且自上而下,把初爻看作是第一位上的数字,中爻和上爻依次看作是第二位和第三位上的数字,就可以把八卦所代表的二进位数表示。

 

□如果每次取6个爻,可得到64种不同的排列,称作64卦,而64卦对应的二进位数,就相当于十进位数中的0到63这64个数。

我们看,下边的图示:

                       太极 ⑴ 数始                   2  n=0

                     两仪  ⑴ ⑴  方根                2  n=1

                   四象   ⑴ ⑵ ⑴   平方             22  n=2

                 八卦    ⑴ ⑶ ⑶ ⑴   立方           23  n=3

               十六卦  ⑴ ⑷ ⑹ ⑷ ⑴   四次方        24  n=4

             三十二卦 ⑴ ⑸ ⑽ ⑽ ⑸ ⑴   五次方      25  n=5

           六十四卦  ⑴ ⑹ ⒂ ⒇ ⒂ ⑹ ⑴   六次方    26  n=6

 

二进位制中: 2是基数 n是权值


□由此可知,二进位制最早起源于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八卦是有充分根据的。事实证明,莱布尼茨研究过中国的八卦,还和清朝的康熙大帝通过信,这样说来,中国的二进位制要比西方的早2000多年。

                                                             (东方欲晓/编 2010-1-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