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19日
(2009-08-19 10:03:25)
标签:
杂谈 |
回应:专家倡导脑血管病防治“金三角”方案
今年3月2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进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与会专家提出了新的治疗模式,即所谓“金三角”方案。该方案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之上,能对今后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起到规范作用。过去,大多数基层医生,凭个人经验,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缺乏进行1级、2级预防的科学理念,致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极其凶险的病症之一。专家们倡导的“金三角”方案,如能得到医患共识,在医疗实践中贯彻实施,无疑地将会遏制该病的急剧上升势头。
什么是脑血管病防治治疗“金三角”方案?
它由三大类的治疗药物组成,即 他汀类+阿司匹林+通心络胶囊。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通心络胶囊
通心络胶囊与他汀类组合,可以增强降脂效应;与阿司匹林组合可以提高降低血粘度效应,提高抗凝疗效。三者效应叠加,能有效地防止新血栓的形成。
对《专家倡导脑血管病防治“金三角”方案》的再思考
在我国,冠心病成为各种慢性疾病发病之首,专家一直在呼吁冠心病患者要正确地实施2级预防,即防病变发展、防心梗、心衰和心肌猝死。
在众多冠心病患者之中,如何进行2级预防,缺乏明确认识。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没有心绞痛症状或是严重的心律不齐,就算控制的很好;又受错误“观念”左右,认为“是药三分毒”。故很多患者都用单药进行药物干预,其效果并不理想。
倡导冠心病患者防治也要实施“金三角”新方案
什么是冠心病患者防治的“金三角”新方案?
它也是由三大类药物组成,即 阿司匹林+他汀类+中成药。
根据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分析,冠心病发病之“本”为动脉粥样硬化,即年迈体弱,肾气衰微导致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而形成冠心病。冠心病之“标”即由气滞血瘀、心脉瘀阻、阴虚血瘀所引发的“真心痛”和“胸痹”症状,主要表现有心绞痛、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主要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凡是能够改善心肌供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展、防治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它就是一种好的治疗方案。冠心病防治“金三角”新方案能够满足患者治疗上的三种需求。
冠心病三药联合(即“金三角”)的特点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效果显著。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外作用,还能抗炎,抑制凝血、促进纤溶等。医学研究表明,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症密切相关,所以冠心病患者必须接受严格的降脂治疗。
冠心病常用的中成药
冠心病常用中成药的使用原则
1, 分清缓急
冠心病一经确诊,其治疗应首先分清缓急(即发作期与缓解期)分段施治。急性发作期宜选用气雾剂或滴丸,该剂型起效快,能够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但是,亦有耗气伤阴之痹,不宜长期服用。缓解期应以补虚为主,宜调节阴阳,补气血,调节脏腑之偏衰,补益心气,活血化瘀。
2,分清证型,辨证施治
冠心病发作时,多以邪实为主,胸闷胸痛症状突出,是心脉瘀阻较重的表现,治应祛除瘀阻疏通脉道,使“不通则痛”向“痛则不通”转化。证型亦可因缓急而改变,如气虚血瘀型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时以气滞血瘀型为主要表现。由此可见,分清缓急,应该进一步分清证型,辩证型亦应注意缓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