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为中华文明补“破洞”
(2023-04-08 08:52:01)誓为中华文明补“破洞”
段奇清
“有多少亡家破国销魂泪”!对于当时中国的千孔百疮,张元济要做一个“百衲人”,补衲中华文明的“破洞”。
可是有一天,要补破洞的他被“破洞”伤害了。“张先生,直说吧,三十万元赎票。凭你这个印书馆的大老板,只不过九牛一毛吧。”这是1927年10月17日,张元济在上海的极司非尔路家中,被突然闯进来的绑匪绑票后,绑匪给他开出的“票价”。张元济一听,哑然失笑,说:“敝馆是股份有限公司,我只是入股者,商务不是我的私产。”他不顾身处险境,面对这些无知的不走正道的绑匪,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劝说和鼓励他们多读书。他以友好态度对绑匪说:“以后要多读一些书,不要做这种行当,找点正经的事儿做!”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张元济非常喜欢这副对联,他说,此副对联朴素简单,却是至理名言。他还遵循及极力推崇张家的家训:
吾家张氏,世业耕读;
愿我子孙,善守勿替;
继之以勤,圣贤可及。
在他看来,当时中国的“破洞”太多,只因人们不读书,或读书太少。“匪学何立,匪书何习”。不读书,何以立身?不读书,何以养成良好的习性?
那天,他被关押在匪窟里,晚上脱了外衣睡觉,绑匪看见他脱下来的毛衣破了,有好几个洞。或许是他的友好态度与鼓励绑匪读书,以及他毛衣上的破洞,使得绑匪这样的社会“破洞”,一时心扉洞开一隙,在只收了张元济的家人给的一万块钱后,就把他给放了。这一下,更是让他坚信缝补“破洞”是必须要坚持的。
张元济籍贯浙江海盐,1867年10月25日出生于广东。光绪壬辰(189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他是1898年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受到光绪皇帝召见,并奏请实行新政,上了“痛除本病统筹全局以救危亡”的折子。变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革职永不叙用”,遂携家眷由北京南下至上海。
到上海后,张元济先是创办学校,后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担任校长。然而1901年,他放弃了在南洋公学的显赫地位,来到一家弄堂印刷小所,跟排字工人、小业主夏瑞芳合作,建立商务印书馆。对于这一举动,当时许多人很不理解。而在他看来,与其做校长培养一批英才,不如对国民开展普及教育,对“痛除本病统筹全局以救危亡”,即缝补社会“破洞”来得更直接、更有效果些。
张元济于是怀着“续古代文化之命,续民族文化之命”的强烈使命感,一边印刷出版大批国内外学术、文学名著,一边不惜耗费巨资,广泛搜集各古书的宋元善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历经十八载寒暑,完成了“三千卷字字心血”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编辑和出版。
“百衲”二字取自于古代和尚所穿的破烂补缀起来的衣服。从《百衲本二十四史》整理和出版,就是他要为社会补衲“破洞”的注脚和诠释。
除了《百衲本二十四史》,1928年,张元济为整理《四部丛刊》专程赴日访书。虽然那时他已是年逾六旬的花甲老人,但他见到了最珍爱的东西,每天都要做笔记直到深夜,从而带回了四十六种罕见古籍的摄影底片。
可不是,整理印刷古籍,本身就是一个极为辛苦的补破洞的过程。古籍流传世间已久,在岁月的侵蚀下,残破、墨迹不清,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这就需要修校,用心地把漫漶不清的字迹描写清楚,同时用不同的版本对照,甄别判断其正误是非。张元济总是亲历亲为地对每一册古书,做着初修、精修、复校、总校的工作。他终日伏案,每天的工作量是一百页,每一页都校勘到准确无误为止。直到1959年8月14日,他在上海病逝之前,仍然为国人能读到好书呕心沥血。
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近六十年之久,仅中国古籍,就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四部丛刊》等共六百一十种近两万卷。他把这个最初的印书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此外,他还著有《涵芬楼烬余书录》《宝礼堂宋本书录》《涉园序跋集录》《中华民族的人格》《校史随笔》《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等。
衲补“破洞”,就是以己之心血,让国民心灵完整,从而让国人能够拥有一个安宁太平的世界。正如他在《自挽联》中所说:
“好副臭皮囊,为你忙着过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
这般新世界,纵我活不到一百岁,及身已见太平来。”
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续命”,补“破洞”,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不凡的一生。
发表于《新天地》 2021年 第5期
字数:1725
地址:湖北省仙桃市新城壹号5期1栋2202室
电话:13135997369
微信号:13135997369身份证:42242719581207033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仙桃市宏达路营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