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2015-05-29 16:30:48)
标签:

原创摄影

中国园林博物馆

圆明园四十景模型

瓦当

杂谈

分类: 驴影浮光

再次打断克罗地亚游记系列,插播几篇走访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博文。

那是四月下旬的某一天——对,应该是24日吧,因为记得是春分翌日, 作为陪客有幸参观了位于丰台区鹰山脚下永定河畔的中国园林博物馆。场馆位置虽然地处城外,但有公交直达,而且门票免费,还是很值得一游的。当然,毕竟才成立两年,作为博物馆来说藏品还不够丰富、底蕴还不够深厚,但假以时日会成为很有特色的专题博物馆的。当天的参观由博物馆馆长李炜民先生亲自作陪,讲解可谓无微不至,一路下来片子也拍了很多,几乎遍及博物馆的各个角落,因此将篇名定为“扫描”。

 

 博物馆的馆名由当代著名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题写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P1


门前一组松石图的对景,景名为“铸”,源于博物馆部分位于首钢废弃钢渣填埋场上,松树下的“配石”即采自出土的钢渣,既有纪念原址的意思,又有宣传环保的意义。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2


正门口一对铜狮,是高科技与传统工艺结合的产物。原型来自颐和园东宫门外的那对铜狮子,用3D扫描技术复制后,以传统纯手工工艺铸造,自然逼真传神。左边脚下踩着绣球的是雄狮子。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3

右侧踩着一只小狮子的自然是雌狮子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4

细部欣赏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5

铜狮子下的汉白玉须弥座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6

 

网络资料:

中国园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鹰山脚下,永定河畔。自2010年开始筹建,于2013年5月开馆运行。占地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950平方米,由主体建筑、室内展园与室外展区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内28200平方米可用于展览展陈。园博馆作为公益性永久文化机构,是收藏园林历史文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园林艺术魅力、研究园林价值的国际园林文化中心。园博馆以广大市民、中小学生和国内外旅游者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兼顾园林专业工作者,将全面展示中国园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元的功能以及辉煌的成就。中国园林博物馆以“中国园林——我们的理想家园”为建馆理念,旨在展示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艺术,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雌狮脚下顽皮的小狮子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7

 

网络资料:

中国园林博物馆规划设计方案选用了组群建筑方式,整体建筑注重表达园林空间自由灵动与博物馆功能需求的融合。
注重展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等多种园林类型,形成了平稳周正、藏风聚气的山水骨架格局,体现了园博馆到园博园、城市到自然、现代到传统的过渡。

中国园林博物馆以室内展陈为主,以室外展园和室内庭院为辅,三者相互穿插、渗透,成为一个展陈整体。在采用传统展陈手段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的现代化展陈手段,突出具有季相变化和空间艺术特征、体验式的园林展品,彰显园林博物馆的展陈特色,达到博物馆展陈与园林环境相融合的效果。
中国园林博物馆拟设置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拟设置6个固定展厅和4个临时展厅:以中国古典园林厅、中国现代园林厅构成基本陈列;以园林互动体验厅等构成专题陈列;以临时展厅展示国内外园林文化和艺术精品。


进了大门,正厅里最显眼的是一座圆明园全景立雕模型。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8

 

这座全景立雕模型共雕刻了两千余座缩微古建,材料为大叶紫檀、绿檀和黄杨,并配以多种名贵石材。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9


全长18米,宽14米,净面积近154平方米。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10


圆明园四十景历历在目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11

这个看出来了,应该是福海。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12


用料考究、比例准确,看着自然很舒服。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13

 

方壶胜境细部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14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15


网络资料:

在建设过程中中国园林博物馆将采用多种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应用先进科技成果。
以节能技术为例,中国园林博物馆采用钢结构为主体结构形式,满足内部空间的灵活布置。屋面结构层为空气对流层,产生良好的保温隔热效应。局部打开以形成自然通风并为部分室内空间提供辅助的自然采光。这样的建筑也被称为会呼吸的建筑。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著名湖石“青莲朵”。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16

 

网络资料:

青莲朵是圆明园内长春园茜园之旧物,后一度存放在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西门外。在西坛门外小土山前,有一块800多年历史的太湖石,高1.7米,周围3米,石上沟壑遍布,质地细密,上刻乾隆御笔“青莲朵”三字。据考证,这座太湖石原系南宋临安(今杭州)德寿宫中故物,原名“芙蓉”。乾隆十六年(1751)奉皇太后第一次南巡时,在杭州吴山的宗阳宫游览,发现此奇石,十分喜爱,并与此石结缘,传为佳话。

宗阳宫,在南宋时,原为秦太师的赐第,后改名为“德寿宫”,宫苑中有古梅,南宋高宗赵构退位当太上皇,淳熙五年二月初一日,皇帝到德寿宫朝拜后,太上皇特地留皇帝在石桥亭子上看古梅,太上皇介绍说:“苔梅有二种:一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上,苔如绿丝,长尺余。今岁同时著花,不可不少留一观”。与此同时赵构对儿子孝宗说:“这里有很多奇石是太湖石之王,透、漏、丑都占,样子极象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应为芙蓉石”。
德寿宫后因无人居住,逐渐荒废,至乾隆时已不及原规模十之二三,但某些遗迹尚存。明时又有镌梅石碑,以传德寿宫旧迹。明代画家孙扶和兰瑛合作,画了—梅一石成《梅石画》,刻于石碑上,名曰:“梅石碑”,置于‘芙蓉石’旁。

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至杭州游玩德寿宫,一见“芙蓉石”就十分喜爱,以衣袖拂拭“抚摩良久”;并吟诗曰:“临安半壁苟支撑,遗迹披寻感慨生,梅石尚能传德寿,苕华又见说兰瑛;一拳雨后犹余润,老干春来不再荣,五国内沙埋二帝,议和喜乐独何情。”浙江地方官领悟“圣意”,转年就将此石运至京师。乾隆降旨置于长春园的茜园太虚空院中,并亲自命名为“青莲朵”。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时,得知梅石碑当初镌碑情况,便命人摹刻梅石碑一通,与杭州旧碑并立。乾隆三十二年又重摹一刻碑,置于圆明园茜园“青莲朵”石侧旁。乾隆念念不忘这段逸事。到他最后一次南巡时还兴致盎然为此事吟诗。后青莲朵移入中山公园,梅石图碑也移置北京大学校园内。如今,中国园林博物馆成了“青莲朵”的最终归宿。

 

石头背面的右上方,镌刻有据传是乾隆手书的“青莲朵”三字。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17


精美的古建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18


立体植物墙——黄山迎客松。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19


通往二楼的楼梯和采光口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20

 

二进的大厅里陈列着一个巨大的硅化木化石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21

 

这块原木木化石产于新疆奇台县,根径2米,长约38米。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22

 

网络资料:

木化石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最少也要几万年)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2(二氧化硅)交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因部分木化石的质地呈现玉石质感,又称为树化玉或硅化木。硅化木是数亿年前的树木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地层中,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植物化石,因其中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称为硅化木。

木化石又称硅化木;化学式:SiO2.NH2O,属隐晶族,硬度:5.5-6.5,比重:2.65-2.66,折射率:1.54—1.55。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树木经历地质变迁,最后埋藏在地层中,经历地下水的化学交换、填充作用,从而这些化学物质结晶沉积在树木的木质部分,将树木的原始结构保留下来,于是就形成为木化石。硅化木主要生成于中生代时期,以侏罗纪、白垩纪最多。
古代的树木被包含二氧化硅的水所淹没,木头里的细胞被石英家族的石髓、蛋白石等所置换,所以虽然还保留着木头的外观,但实质上已经是百分之百的石头(石英)了。西方的神秘学家们认为,原本腐烂的木头,在经过石英置换后,竟然变成不朽的宝石,因此,认为木化石具有永恒、长寿、永生的能量特性。
通常木化石均有较多裂缝或缺口,还常常有些地方木头化石已被别的物质如玛瑙等填塞置换,这些都是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自然产物,而非人为填补的结果,亦不应视为瑕疵反而这正是其奇妙之处。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23


走入展厅参观。展览和其他古文化历史展览无异,以中国断代史为序陈列,只是容限于与园林艺术相关。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24


远古的只是浏览而过,开始引起兴趣的是汉代的瓦当。该博物馆收藏了一组“四象”的瓦当,分别是青龙(P25)、白虎、朱雀和(P26)玄武(P27,龟)。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25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26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27


所谓秦砖汉瓦指的就是这些吧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28


上林苑旧物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29


砖雕的鹿首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30


网络资料:

上林苑是古代汉族园林建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上林苑地跨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分布其中,是包罗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是秦汉时期汉族建筑宫苑的典型。上林苑亦是当时汉武帝尚武之地,在此处有皇帝的亲兵羽林军,并由后来的大将军卫青统领。汉武帝从此走向一个崭新的历史舞台。

上林苑是中国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秦朝始建,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加以扩建。上林苑地跨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境,纵横300里,南部是由今蓝田的焦岱镇(鼎湖宫)开始,向西经长安的曲江池(宜春宫)、樊川(御宿宫),沿终南山北麓西至周至(五柞宫);北部是兴平的渭河北岸(黄山宫),沿渭河之滨向东。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镐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是依据水系为上林苑划定范围。灞、浐二水自始至终不出上林苑;泾、渭二水从苑外流入又从苑内流出;沣、镐、涝、潏四水纡回曲折,周旋于苑中。
上林苑内容,据《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可见仍保存着射猎游乐的传统,但主要内容已是宫室建筑和园池。据《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三十六苑中有供游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为太子设置招宾客的思贤苑、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宫城建章宫,还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宫、观建筑,如演奏音乐和唱曲的宣曲宫;观看赛狗、赛马和观赏鱼鸟的犬台宫、走狗观、走马观、鱼鸟观;饲养和观赏大象、白鹿的观象观、白鹿观;引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和养南方奇花异木如菖蒲、山姜、桂、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桔之类的扶荔宫;角抵表演场所平乐观;养蚕的茧观;还有承光宫、储元宫、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三爵观等。
上林苑中还有许多池沼,见于记载的有昆明池、镐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当路池、太液池、郎池等。其中昆明池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所凿,在长安西南,周长40里,列观环之,又造楼船高十余丈,上插旗帜,十分壮观。据《史记·平准书》和《关中记》,修昆明池是用来训练水军。据《三辅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又载:“昆明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濯歌,杂以鼓吹。”在池的东西两岸立牵牛、织女的石像。上林苑中不仅天然植被丰富,初修时群臣还从远方各献名果异树2000余种。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31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32


砖雕的香炉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33


各种花卉图案的瓦当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34


汉代砖雕,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形式。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35


配有砖俑的二层建筑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36


精美绝伦的画像砖

中国园林博物馆扫描(一)

P37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