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东海岸拉风·17

标签:
巴伦西亚巴伦西亚主座教堂米凯尔塔西班牙海鲜饭国立陶瓷博物馆 |
分类: 驴影浮光 |
教堂里光线昏暗,时间长了走出教堂大门时和走出电影院的感觉差不多,很难睁开眼。眯缝着本来不大的一对小眼儿发现在教堂出口的右侧还有一个小栅栏门通向一个小天井,出于好奇把脖子伸进小天井里一瞧,看见一位西班牙大婶儿坐在对面的一个门口在卖票。过去一打听,原来参观大教堂虽然免费,但每位游客花上两个欧元还可登上教堂边的八角塔俯瞰巴伦西亚全城。竟有这等好事儿?差点错过了不是。二话甭说,麻利儿的,掏钱、登塔。
从这道栅栏门发现的小天井和登塔入口
低头瞧一眼米凯尔塔内螺旋向上的楼梯,没有扶手,也不用担心摔下去。
P2
米凯尔塔(英语:The Micalet西班牙语:El Miquele)高度并不惊人,但是在这么黑暗狭窄而陡峭的“楼道”里爬近300级台阶,而且越往上爬越窄,每人花2欧纯粹买罪受。中轴权当扶手,上面汗水留下的油渍来自五湖四海,墙壁上随便抠下一点渣滓都是三四百年的文物……就这么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胡思乱想着。
终于从塔顶钻了出来,也算是柳暗花明吧。
P3
P4
巴伦西亚老城的画轴就这么在眼底被抖落开了
P5
现代建筑都建在老城外,老北京城要是有这个福气梁思成还会老泪纵横哭鼻子吗。
P6
既然三角梅偷偷爬上屋顶,那就在下面光着膀子懒懒地睡个午觉吧。
P7
落在塔顶找食儿的广场鸽
P8
鸽眼所见(拍歪了找个借口哈)拉塔那广场
P9
人眼是这么瞧的
P10

P11
P12
几座近似清真寺的造型道出了巴城的前世今身
P13
多文化的融合导致了巴城建筑的多样化,以哥特风格为主的巴伦西亚主座教堂即是一个典型范例。
P14
塔顶的钟楼,看来早已被弃用了。
P15
涂鸦
P16
钻回塔井原路返回,感觉楼梯入口比井口没大多少。
P17
回到米凯尔塔和大教堂连璧组成的小天井,终于找回脚踏实地的感觉。
P18
大教堂门口守护的石狮子,与颐和园东门的铜狮相比简直就是一条小京巴和西施的串儿(混血)。
P19
另一侧媚态十足的石狮子
P20
P21
P22
看来是一次与医疗和医药补助相关的游行示威,医疗是世界范围的民生大问题。
P23
游行参与者理智平和,警察也只是守住自己的警戒线一声不吭地观望。
P24
估计参加游行者多是慢性病人和他们的家属
P25
还有部分坐着轮椅的残疾人

P26
P27
P28
P29
就此告别巴城,准备回去取车上路。
P30
国立巴伦西亚陶瓷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 Ceramica de Valencia)
P31
巴伦西亚是举世闻名的欧洲传统瓷都,位于巴城的国立陶瓷博物馆是著名的欣赏陶瓷艺术、历史和制作过程的上佳之地。
该博物馆由西班牙著名充满激情的陶瓷收藏家冈萨雷斯 · 马蒂(Gonzales Marti)成立并捐赠,博物馆建筑是一座建于十五世纪的宫殿建筑,结合了洛可可、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东方元素等诸多风格因素,历史上曾为阿瓜斯侯爵离宫(Palacio del Marqués de Dos Aguas)之一。游人既可欣赏神话般的巴伦西亚和外国陶瓷,同时洛可可式建筑的华美和巴洛克石雕凛然的外观亦令人惊叹不已。此外,室内配备华丽的仿古家具和富丽堂皇的内部装饰也是看点。
馆中收藏着从史前到当代的各种陶瓷制品,尤以古罗马、希腊和阿拉伯风格的马赛克艺术。除了美丽的陶瓷,参观者将有机会欣赏装饰艺术、绘画、服装和钱币等艺术藏品。
P32
P33
西班牙海鲜饭(paella)与扬州炒饭和意大利烩饭并列世界三大名饭,是西班牙的国菜之一。现代版的西班牙海鲜饭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阿尔比费拉泻湖(Albufera lagoon)湖畔的“巴伦西亚饭。
在西班牙,广为人知的海鲜饭有三种:巴伦西亚海鲜饭( paella valenciana),海鲜饭( paella de marisco)和混合海鲜饭(paella mixta),巴伦西亚海鲜饭被认为是各种海鲜饭的鼻祖。典型的海鲜饭由大米、地中海螯虾、青口、鱿鱼、墨鱼、洋葱、朝鲜蓟(Artichoke)、西红柿、肉类(鸡,兔)、旱蜗牛和各种豆类,以及藏红花、迷迭香、欧芹(Parsley)、甜椒粉、大蒜、胡椒、柠檬(视个人口味)、盐、橄榄油和水等调味品用平底锅烩制而成,“paella”即来自西班牙语“平底锅”一词。烹饪海鲜饭的要点是选用产自巴伦西亚的波姆巴米(Bomba),这种短粒大米除具有超强的吸汁力之外,在长煮之下却又可以保持米芯最后一点脆口,这种半夹生的口感正是海鲜饭独有的特性和魅力。考究的海鲜饭用松枝和松果为燃料,令芳香的烟雾融入海鲜饭。出锅后最好放置五至十分钟使汤汁再次被米粒吸收后开始享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