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北踏春•25

(2014-03-18 23:21:11)
标签:

实拍

春景

hathersage

夏洛蒂·勃朗特

峰区

分类: 驴影浮光

出了利物浦大教堂,绵绵细雨还是一个劲儿地下个不停。看着小鸥一路拖着行李箱也很辛苦,临时决定终止在利物浦的游程,提前前往下一个游览地。因为对那里虽然不甚了解,但还是充满期待,能多出半天游览时间总比在利物浦的雨中耗费时间来的合算。

好在从大教堂到利物浦石灰街车站路途也并不算遥远,而且一路都是下坡,路面也比来时平整多了。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虽然买的是来回的双程票,因英国的火车票只指定日期而不限定车次,所以随时赶上一班火车上去就是了,这点比在国内旅行方便得多。 

 

到了车站看见大街对面一栋建筑颇显宏伟,原来是圣乔治大厅。

英北踏春•25

P1

 

圣乔治大厅(St George's Hall)是位于利物浦市中心石灰街(Lime Street)的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与石灰街火车站隔街相对而立。圣乔治大厅内部包括一个音乐厅和地方法院,是一座英国一级注册建筑。圣乔治大厅东侧与火车站之间是圣乔治高地,西侧是圣约翰花园。1969年,德国出生的英国建筑史学者尼古拉斯·伯恩哈德·莱昂·佩夫斯纳爵士(Sir Nikolaus Bernhard Leon Pevsner,1902年–1983年)将圣乔治大厅评为世界最好的希腊复兴建筑之一。2004年圣乔治大厅及周边地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就是进出利物浦的火车站——石灰街火车站,大红柱子十分彪悍威猛的感觉。

英北踏春•25

P2


进站坐火车返回曼彻斯特,然后转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峰区风景区”。

英北踏春•25

P3

 

峰区(Peak District)是位于北部英格兰中部的一个丘陵地区,大部分分布在德比郡北部,还包括柴郡、曼彻斯特、斯塔福德郡和西约克郡的一部分。

伟大的多样性的地区,它通常被分成北部黑山顶,那里的大部分荒地被发现,其地质为粗砂岩,以及南部的白峰,其中大部分人口的生活和那里的地质主要是石灰岩为主。
顶上风景区的核心是顶上国家公园,于1951年成为英国的第一座国家公园。有人声称顶上风景区每年吸引2200万游客,使其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日本富士山国家公园的访问量第二大国家公园,但顶上风景区国家公园管理局认为这个数字是毫无根据的,正确的数字是每年约有1000万人次的访问量。

 

从曼彻斯特皮卡迪利火车站坐火车约一小时就抵达了顶上风景区的腹地一个名叫“哈瑟西奇”的小村子,这里距离顶上国家公园约15公里,打算在这里过夜后第二天坐公交大巴到国家公园去开开眼界。

众人都说英国的乡村比城里美,早春的英北真是踏春的好地方。不信?那就一起走进去瞧瞧吧。运气的是下火车一看雨已经停了,风景也与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等大城市迥然不同,随即抖擞起精神,重燃被利物浦的雨水浇灭的游兴。


哈瑟西奇(Hathersage)是一个人口仅有两千人看似不起眼的小村子

英北踏春•25

P4


哈瑟西奇是位于德比郡峰区内的一个小村庄,距谢菲尔德10英里(约15公里),群峦环抱,静静的德文特河(River Derwent)从村边流淌而过,古朴静谧,田园甘美,貌似与世隔绝。
 

像一根宽面条蜿蜒展开的就是村中主路——卡斯尔顿路(Castleton Road)

英北踏春•25

P5

 

小地方可选择的住宿地有限。在网上先找到了一家名叫乔治酒店(George Hotel)的乡村旅店,但价格奇高,双人间每晚120英镑。好在还有一家YHA青年旅舍,多人间每个床位每晚收费17.5英镑,距离哈瑟西奇火车站仅500米。

这种青年旅舍一般下午四点才开门,到的早了点,在楼前的小花园放下行李等候开门办理入住手续。在花园里遇到了十几位十来岁的英国中学生,有男有女,估计是结伴出来春游的。这时小鸥的脸上有点挂不住了,嘟囔着,就知道省钱,你看住在这种地方的都是青年学生。直到后来看到又来了一位开车、背着登山包的中年人,终于有成年人作伴,羞惭的情绪才略有缓和。

终于等来开门的时间,办完手续、把行李放到床位后随即利用天黑前的时间到村里去转转。

 

青年旅舍的石头建筑看起来不是挺气派的嘛,二楼右手就是“男生宿舍”的窗户。

英北踏春•25

P6

 

哈瑟西奇,在鸥看来也可翻译为“哈瑟稀奇”,可这座貌似平凡的英国小山村到底有什么可稀奇的地方呢?

 

史料上是这样介绍的:1845年,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前来拜访她的朋友艾伦·纽西(Ellen Nussey),住在艾伦的哥哥家。纽伦的哥哥在哈瑟西奇任牧师,正是在这位牧师的住宅中夏洛蒂挥笔写下了她深受读者喜爱的代表作,即世界名著《简·爱》。

 

英北踏春•25

P7


网络资料:

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1816年4月21日—1855年3月31日),十九世纪著名英国作家、诗人,世界文学名著《简·爱》的作者,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夏洛特·勃朗特在六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也是勃朗特三姐妹中年纪最大的,妹妹‎艾米莉和安妮是世界著名文学家。

 

山花乱开的山村农家小院。哈瑟西奇这地方出石头,房屋是石头砌的,屋顶是石片瓦铺的,院墙也是石头垒的。

英北踏春•25

P8


网络资料: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故乡豪渥斯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山区小村子,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好在父亲是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里。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校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创作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藉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习作,可以说为她往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作了充分准备。

 

村中的一座小教堂,另一座更大的教堂在村东的山坡上。

英北踏春•25

P9

 

网络资料:

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于是她们商量之后,每人拿出一些诗合在一起,用当时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一些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她们没有署真名,而是分别用了三个假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人注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但是,不管怎么说,诗集的出版对她们来说总是一件大事。她们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激励,于是三姐妹又开始埋头写小说。这时,夏洛蒂已三十岁。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
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劲来到哈瑟西奇又开始奋笔疾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
 

这条是通往哈瑟西奇站的大街,当天的晚饭就是在路边的小约翰旅店一楼的餐厅解决的。

英北踏春•25

P10


“小约翰”并不是这家小旅店随便起的名字。1780年詹姆斯·沙特尔沃思声称在教堂附近出土了一座古墓,根据墓主人大腿骨测量的结果是该人生前身高只有72.39厘米,因而被称为“小约翰”。
 

网络资料:

《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经历过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说她又充满了激情,所以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稿子交出去后,令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审读。最后,出版商认定它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就这样,两个月后《简·爱》(1847)就率先问世了,而此时两个妹妹的作品还在印刷之中。
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问世。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惊,因为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简·爱》(初版时作者署名为柯勒·贝尔),更是引起轰动,大街小巷里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人们还到处打听和猜测作者到底是谁?
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给勃朗特一家带来了极大的欢乐。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病,不巧事情正是这样。安妮得病后拖了五个月后也离开了人世。
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暂时遗忘内心的悲痛。她埋头写作长篇小说《谢利》,于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谢利》使她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这之后,她便去了伦敦。在伦敦的几年里,她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萨克雷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而她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了萨克雷,以表示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盖斯凯尔夫人则成了她的挚友,两人过往甚密。她还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维莱特》,并于一八五三年十一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爱玛》。

 

车站对面的住宅楼

英北踏春•25

P11


网络资料:

一八五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三十八岁的夏洛蒂终于克服固执的老父的反对和阿贝尼科尔斯牧师结了婚。迟来的爱情给她带来了慰藉和欢乐,但婚后的幸福竟是那么短暂,六个月后的一天,夏洛蒂和丈夫到离家数英里的荒原深处观看山涧瀑布,归途中遇雨受寒,此后便一病不起。一八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三十八岁的夏洛蒂不幸离开了人间,还带去了一个尚未出世的婴儿。

 

英北踏春•25

P12


仿木筋屋的建筑形式,颜色搭配十分重要。这里距离曼彻斯特一小时火车车程,离谢菲尔德更近,住在这样空气清新的乡村去大城市上班也并非不可能。

英北踏春•25

P13


火车站对面还有一个迷你路边绿地,以山石和矮生灌木造景,精致、小巧、生机盎然。

英北踏春•25

P14


车站背后是小河,对面有一座小山,决定上山去看看,登高才能望远嘛。

英北踏春•25

P15


穿过山坡上的住宅区,新建筑的石头还有些发黄,过几年就变黑了。

英北踏春•25

P16


太阳挂在天上有一搭无一搭地照着,此时溜达的心情也是有一搭无一搭,反正这半天的时间是从雨中利物浦挤出来的,白来的一样。

英北踏春•25

P17


春雨才打花枝头,便有香瓣泪如流。此去村外青岗上,何人松下可交酬。

英北踏春•25

P18


樱花是个多情物,难抵风吹和雨淋。

英北踏春•25

P19


粉红色的花黑加仑(醋栗)在丹麦也很常见,夏天家里来了客人,摘几个红果子冲一杯冰饮很受欢迎。

英北踏春•25

P20


破旧的石台阶很窄,装饰得却很奢华,好像是为迎接国王备下的。蓝色的风铃草(Campanula)。

英北踏春•25

P21


回望一下刚才走过的花径,自觉比一个国王还荣耀。

英北踏春•25

P22


在这枝花枝下站了许久,盼着衣袖上落下几许无论是花瓣还是花露,兴许这榆木脑袋就被点化开了。

英北踏春•25

P23


这是什么,在一丛杂乱的灌木中袅袅地支应着。

英北踏春•25

P24


随着地势的提升,小山村渐渐落到了脚下。

英北踏春•25

P25


紧邻村子的并不是树林而是一段开阔的草地,这种处理可以看作是为了防止村庄受到森林火灾的殃及。

英北踏春•25

P26


据说附近的某座山头上有丹麦人占领时期留下的一个防御工事遗迹——“绿色营地”(Camp Green),这样算来这座小村子起码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英北踏春•25

P27


这家的篱笆和院门都是绿植搭建的,很别致。

英北踏春•25

P28


 四下里无人,把背靠到这堵一人来高的石墙上蹭痒痒挺倒是再合适不过。

英北踏春•25

P29


新发的枝芽像一支支已经折好的纸花,在春姑娘手指的轻捻中逐次展开。

英北踏春•25

P30

 再往前走貌似已经没有住家了,路越走越荒凉,墙上的苔痕越走越沧桑。

英北踏春•25

P31


手里这台老式的350D虽然很过时,然而内藏式的闪光灯还是很便利。平时不大喜欢用,这根糟木头安身立命的角落实在是太阴暗了。

英北踏春•25

P32


远望西天,已经揭开蓝色的一角,想到明天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充分地在这一带走透透,不禁热血上涌,心脏在胸口咚咚直跳。

英北踏春•25

P33


又往前走了一段路,石墙已经不是砌成而是垒起的了。

英北踏春•25

P34


路也变成了羊肠小道,保不齐随时会从大树身后闪出一个剪道的李鬼或罗宾汉来。

英北踏春•25

P35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