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野性丹麦(下)

(2013-11-15 04:17:51)
标签:

丹麦

风景

秋色

西海岸

实拍

分类: 驴影浮光

场景接上文,因篇幅关系同一场景在不当不界儿的地方被撕成两截,像是短吻鳄在同类撕咬中被咬断了尾巴。这个景点的特色是岸边修建了几处这样深入海里的栈道,两侧堆着防御波浪冲击的大石头,海浪一浪推一浪地在大石头上拍起白色的浪花,似夏日夜空中的焰火有节奏地在夜空中爆破,扩散着。耳边除了呼呼灌满的风声外,就是这惊涛拍岸的巨响。但好在这时已下起了细雨,不像刚才在第一个风口处那么大的风沙。那时耳廓和耳朵眼儿里都满是沙子,说话时牙缝里的沙子也咯吱作响,别提多狼狈了。 

忙乱中不知怎的碰松了镜头的遮光罩而一直没有发现,所以前几张满开广角的片子都带暗角,加深了片子的恐怖感,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犹豫了那么两三秒,还是没有冒险沿着栈道走下去。地狱就够受的了,何必再下炼狱呢。

野性丹麦(下)P1

 

海鸥最喜欢在这风口浪尖上游荡,估摸着海浪卷起的海水中小生物的残渣余孽是它们的美味。

野性丹麦(下)

P2

 

下面两张中焦的就没有暗角了。抱怨一句,佳能24-70mm 二代的遮光罩也太容易松动了,这已不是第一次。

野性丹麦(下)

P3

 

这些黑黑的大家伙显然不是附近出产的,丹麦没有高山,所以不出产石料,传统建筑材料以砖木为主。

野性丹麦(下)

P4

 

这一带是观察海浪的好地方,岸上专门有一个遮风避雨的木亭子,亭子里安放着一台固定的单筒望远镜。当时亭子边停着一辆车,亭子里一个中年男子端着自带的双筒望远镜一动不动地瞭望着。他也许是那天遇到的除我们之外唯一的游客了。一个人,像高仓健扮演的型男,执拗地站在木亭子里长时间用望远镜在看什么呢,每一道浪花有那么大的不同吗?

野性丹麦(下)

P5

 

回到温暖的车里,留下这一片乱云、浊浪和衰草在风里泣鸣。

野性丹麦(下)

P6

 

上车后忽然感到对面远处一座乡间小教堂还没拍,于是央求亨瑞克踩一脚刹车,重新下车捏下这张。回来后发现由于距离过远画面乏善可陈,于是PS一下玩玩,并非翻拍自丹麦老画报。

野性丹麦(下)

P7

 

又开了十来分钟来到肩膀山灯塔(Bovbjerg Fyr)

野性丹麦(下)

P8

 

肩膀山灯塔建于1876-77年,1877年12月30日正式点亮投入使用。虽然塔高只有26米,但由于是建在一座小山坡上,灯塔距海平面的高度有62米,天气晴好时,海船在30公里外即可看到灯塔射出的光线。该灯塔的设计者为灯塔设计家卡尔·弗雷德里克·格罗夫(Carl Frederik Grove,1822年-1883年)和建筑师尼尔斯·西佛莱·尼伯龙(Niels Sigfred Nebelong,1806-1871)。灯塔内有93级台阶可供游人登顶眺望,下方的山丘上有一座纪念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Frederick VI,1768年–1839年)于1826年和1830年先后两次到访的纪念碑。2006年莱姆维市海事局(Farvandsvæsenet til Lemvig)出资一百万丹麦克朗购得肩膀山灯塔的产权,后于翌年以1克朗的价格转让给民间团体“肩膀山灯塔基金会”负责运营管理。

 

没想到丹麦语中灯塔用的是fyr。这个词最通常的用法是“家伙”,相当于英语的guy,因为仅限用于男性,也可翻译为“小子”。而灯塔一词在英语中用的却是一个复合词“lighthouse”,顾名思义,有点英语基础的人一看就明白。这里不得不佩服丹麦人的幽默感和想象力,因为在丹麦俚语中fyr还有另一层意思,“男人的那家伙”。以下省略100字。

 

背景中淡蓝色的建筑是二战时期德军修筑的碉堡,这样的军事防御设施在西海岸还有好几处。

野性丹麦(下)

P9

 

站在肩膀山的“肩膀”上到处看看吧

野性丹麦(下)

P10

 

下面的大海虽然闹翻了天,但站在山坡上安全感倍增。

野性丹麦(下)

P11

 

这个画面就是丹麦日德兰半岛西海岸最真实的写照,感谢那天的臭大粪天气(møgvejret)带来的特殊效果。

野性丹麦(下)

P12

 

走到悬崖边冒着塌方的危险、克服恐高症伸头向下探望了一眼。

野性丹麦(下)

P13

 

腿开始打颤,还是退回几步拍吧。

野性丹麦(下)

P14

 

看得人是:五腑翻腾,六味杂陈。

野性丹麦(下)

P15

 

正要转身回到车里去,却被亨瑞克叫住说,看,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很不错哦。嗯,确实相当精彩!

野性丹麦(下)

P16

 

远处正好有一排耶稣光,为画面生色不少。不是吹捧,走南闯北的亨瑞克真有一双摄影眼。

野性丹麦(下)

P17

 

离了肩膀山后就离开海岸线了,因为我们要找到一处有人烟的地方解决肚子温饱的问题。离那里最近的就是莱姆维了。

 

莱姆维(Lemvig)位于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部,人口7,141人(2013年),临莱姆维峡湾,周围由一些植被良好的丘陵环抱,是一座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城。小城里有学校、各种商业和文体设施、划船俱乐部、帆船俱乐部等。交通方面除了公路和铁路外,还拥有一座机场。

公元1234年“莱姆维”(Lemvig)这个地名首次出现在一封地方官员寄给丹麦国王的信中,当地在约750年前形成一个贸易集镇,1545年正式确立为城市。而今天丹麦人之所以知道这个地名主要是它曾出现在丹麦漫画家汉宁•甘特里斯(Henning Gantriis,1918年–1989年)创作的连环画《隆德生活》(Livets gang i Lidenlund)一书中。

 

野性丹麦(下)莱姆维市徽

到了莱姆维把车停在港口附近,然后开始到处找饭辙。一边的一个石雕,应该是海浪的造型吧。

野性丹麦(下)

P18

哇塞,都这个钟点儿了,一直被西海岸的风景吊足了视觉的胃口,真没觉得饿。

野性丹麦(下)

P19

 

穿大街走小巷,安娜玛丽非要找个正式的餐馆坐下来开个小型的生日宴。

野性丹麦(下)

P20

 

虽然觉得没那个必要,但这么到处走走可以多拍几张市容,所以也没表示反对。也许是过了饭点儿,市内唯一一家宾馆内的餐厅也没营业。

野性丹麦(下)

P21

 

最后在小雨中跑了一圈还是回到莱姆维的港口附近,在一家内设小赌场的咖啡店点了几份汉堡和三明治。

野性丹麦(下)

P22

 

天气十分阴沉,但并不影响秋色的绽放。

野性丹麦(下)

P23

 

莱姆维教堂的钟楼

野性丹麦(下)

P24

 

也许是季节,也许是西海岸,也许是周末的缘故,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方也不见一个人影。

野性丹麦(下)

P25

 

只有雨滴在方石铺就的街道上淅淅沥沥地敲打着

野性丹麦(下)

P26

 

莱姆维教堂虽不很高大,但却很敦实。

野性丹麦(下)

P27

 

莱姆维教堂(Lemvig Kirke)始建于中世纪晚期,1931-34年期间由丹麦建筑师霍特•奥古斯特•佩鲁丹(Hother August Paludan,1871年–1956年)进行的较大幅度的扩建和修改。当初该教堂为晚期哥特建筑风格,钟塔于1683年遭雷击烧毁,1788年修复后再度因长年失修而倒塌,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建成目前的巴洛克式洋葱形尖顶钟塔。

 

这三堵山墙是扩建部分最完美的一笔

野性丹麦(下)

P28

 

也许是季节,也许是西海岸,也许是周末,只有橱窗里孤零零的一个模特淡然注视着空无一人的大街。

野性丹麦(下)

P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