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丹麦风景秋色西海岸实拍 |
分类: 驴影浮光 |
有人说北欧小国丹麦美得像人间天堂,岂不知上帝同时在这个伊甸乐园般的童话乐土上安置了一座人间地狱,那就是日德兰半岛的西海岸。
丹麦人提起西海岸(Jydske
vestkysten)给人的印象像是在说国内大西北的戈壁滩,那是一片荒凉野莽、人烟稀少、经济萧条、气候恶劣的不毛之地。通年不断地从海上吹来强劲的西风,唯一不同的是夏季的海风宜人且撩情,海面也蓝得让人看着发呆;而进入秋冬以后,肆无忌惮的狂风似乎在一根根地抽掉你的筋骨,海面翻卷着绵延不绝的惊涛浊浪。到了西海岸你才看到丹麦这头北欧雄狮獠牙狰狞的血盆大口,你才在惊秫中见识到丹麦的野性,你才幡然悟到你所抚摸过的丹麦,不过是这头雄狮腹部一团柔软的绒毛。
西海岸唯一靓丽的风景——“肩膀山灯塔”(Bovbjerg Fyr)
深秋的一个周末,老朋友安娜玛丽和亨瑞克邀请我们一起来一次西海岸自驾游,这是他们夫妇送给小鸥的一份厚重的成人节生日礼物,鸥跟着沾光。来了这么多年一直听说西海岸特别的这个、特别的那个,但从没有机会亲眼见识一下,原因之一嘛,距离比较远,从奥胡斯直线到西海岸的小镇灵克宾(Ringkøbing)也要一百多公里,而且即使坐火车或长途公交抵达小镇也无法真正领略西海岸的风光,唯一适宜的旅游方式就是自驾游。
游览丹麦西海岸的季节性很强,夏天这里是度假的天堂,无处不被酮体晒得绯红的游客和度假者占据,这里是丹麦人和德国人最喜爱的避暑胜地。而其他季节人影都难瞧见一个,很多商店、餐馆、咖啡馆和小博物馆都是季节性开放,除了个别有人长居的小村镇外,大部分是散落在山丘、林间和草莽之间的夏季度假别墅。
从谷歌地图下载的全程路线示意图,地图上显示的行车距离是350公里。
出发时还在庆幸当天运气不错,无风无雨,一路上阳光时而从云间一泻而下,将起伏的农田、田间一丛一丛秋色尽染的小森林照得明明暗暗。忽而七八只白天鹅从低空缓慢掠过,估计刚从附近的池塘起飞,不由想起安徒生在《丑小鸭》中描写的那些画面,安老爷真是一位既浪漫又现实的好老爷。就这样转动着好奇的眼球,一个多小时一晃就过去了,车过灵克宾逼近海岸后,发现天空戏剧般地阴沉起来。对于出游来说也许是不幸,但这样更可以看清西海岸的真面目吧,安知非福呢。
夏季里在海上逞强的游艇都已刀枪入库,从大树的造型一眼就能看出西风来自哪边。
P2
在港口上下来拍了几张,明显感觉风力比东边大多了。这才是那天一道清淡的小凉菜儿。

P3
从灵克宾向北沿海岸一路绵延不断的沙丘,沙丘上植满了固沙的茅草,沙丘下围也圈种着更耐风的蔷薇科灌木。

P4
沙丘间每隔几百米就特意开辟了像这样可以停车下来步行游览的地方,从草的倒势可以看出风有多大。

P5
而从茅草的间隔来看是人工种植的,但迎强风的一面还是难以成活。

P6
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说明这种草的生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叶芒很长,即使某些地方长得稀拉也可很好地保护地表。

P7
从这个豁口走向海岸。这里风力更猛,小鸥感觉有八级以上,迎风步行明显感觉艰巨。不仅风大,风中还夹杂着大量细沙,打在脸上密密麻麻地疼。相机更是不敢迎着风拍,不然只消几秒钟镜头镜片就被加工成磨砂玻璃了。

P8
细沙在海岸上飞走,同时打在衣服上唦唦作响。这种环境对相机损害最大,但还是边背身护着机身边捏了几张,来一次不容易嘛。

P9
沙岸、海浪、云空,一个个脸色都如凶神恶煞。

P10
难道刚才那个沙丘间的豁口就是通向地狱的大门吗?

P11
抱歉,站在海岸边只舍得顺着风拍,自己偶尔回头看看身后的风景,还要时刻注意眯着眼睛别进沙子。

P12
如果是夏季的话这一带应该是玩冲浪的好地方

P13
一拨长浪涌来一堆慕尼黑啤酒沫,就在离脚根几寸的地方终于刹住了。

P14
海浪退去,大风旋即就把沙滩上的白沫子吹得一干二净,像是刚被馋狗舔过的盘子。海岸上有趣的自然现象每天都这样循环往复地上演着,并不在乎是否有大呼小叫的看客。

P15
无情的西海岸,我们一行留下的脚印转眼就被抹平了。

P16
临走前终于有机会利用大风喘息的瞬间朝另一个方向捏下一张

P17
走啦,留下风在草坡上不尽地吹,像是跟谁有解不开的深仇大恨似的。

P18
继续向北,在一片荒原上看到这个迷人的“沙滩农庄”(Strandgaarden)。回来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该建筑建于1875年,现归丹麦自然管理局(Naturstyrelsen)。自2011年在农庄中推出以狩猎为题的系列展览后游人有增无减,今年展览的主题是“鹿和森林”(Hjorten og skoven),听着就挺有意思。

P19
看到这个画面不由想起十几年前看过的一部丹麦电影《芭比特的盛宴》(英语:Babette's Feast,丹麦语:Babettes gæstebud),观后印象十分深刻。这部电影(记得好像是丹麦和法国合拍的)拍摄于1987年,1988年成为史上首部获得奥斯卡外语片奖的丹麦语影片,片中故事所发生的环境就在日德兰半岛的西海岸。这部电影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画面地理风味浓厚,摄影语言丰富而独到,其中特别涉及很多制作和享用法国大餐的细节。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仍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观赏价值。这样档次的电影堪称史诗,什么时代看都无妨,多看几遍也不会感到厌倦。
当然进入淡季后“芭比特的盛宴”也早就杯残羹冷了
P20
再往北走出现一个很奇特的地形,车开上一条13公里长、数百米宽的狭长地带,两边的海水都能同时看见,像是行在一个大水坝上,一再确认这样的地形确实是天然形成的,而非人工的水库或水坝。这里左边是风狂浪高的大海,右边是平静得像一个大湖的“尼苏姆峡湾”(Nissum fjord)。尼苏姆峡湾水面面积有70平方公里,但大部分地方水深只有一米多,最深的地方也只有2-3米。这就是丹麦的所谓峡湾,与挪威的有天壤之别。
尼苏姆峡湾在一个叫做Thorsminde的小渔村有一个几十米宽的入海口,因而被称为“峡湾”。

P21
资料显示,尼苏姆峡湾从前还真是一个内陆湖,1741年一次大洪水在现Thorsminde村的位置冲出一个缺口,海水随之倒灌,从此内陆湖变成了一个小峡湾。1804年后豁口逐渐缩小,需要人工疏通保持航道畅通,因为这时渔村已经形成,峡湾内是渔船理想的避风港。经过多年的经营,当地的渔业产量得到长足发展,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达到顶峰,当时进出这个渔港的渔船每天达一百多船/次。后因资源衰竭,丹麦加入欧盟后捕捞量受限,目前每天进出该港的渔船萎缩到只有25船/次左右。
Thorsminde是一个只有390人(2013年)居住的小渔村,到了村口下车才打开相机电源,一阵暴风骤雨袭来。好在风大,雨滴都打在后背上,并不影响拍摄。

P22
码头上的船骸和铁锚。从灵克宾开始一路都在找一个吃午饭的地方,这里的餐馆也没营业。

P23
饿着肚子继续上路,到了好景点还是不容错过。

P24
这里就是片头“肩膀山灯塔”附近的海滩

P25
这里的海滩上人工堆积了很多防浪护滩的大黑石头,更平添了几分野性的凶恶。

P26
栈道像一条蝎子尾巴甩进海里,大海在那里咆哮着,永无宁日。

P27
看着,想着,丹麦这个国土只有3.8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地理风貌竟然这么丰富,要天堂有天堂,要地狱有地狱。

P28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