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丹麦风景实拍北欧海盗节维京海盗 |
分类: 日出日落 |
北欧海盗又悄然集结在海湾清浅的密林深处,抄起刀枪剑戟,蠢蠢欲动啦!这可绝不是什么耸人听闻。
每年七月最后一个周末,来自世界各地的北欧海盗迷俱乐部的成员们都要在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Aarhus)聚首,举办一次盛大的“维京海盗节”(英语:The
Viking Moot
Festival,丹麦语:Vikingetræf)。这项世界性的文化纪念活动始于1977年,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了,其间从未中断过,规模越来越大。据主办者介绍,今年的海盗节有来自世界各地十二个国家的八百多名维京文化爱好者参加,最远的来自南半球的新西兰。
威猛血性的北欧海盗曾经让大半个欧洲闻风丧胆,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又怎么消失的呢?
P1
北欧海盗又叫“维京海盗”,来自英语viking。而英语的这个词来自古挪威语,原本并无“海盗”的意思,而是指生活在北欧峡湾中的原住民,因而中性的称呼应该是“维京人”。维京人由于生活在海边,所以航海技术在当时十分领先,加之冬季漫长而寒冷,所以他们会在农闲时纠集在一起乘船到欧洲中南部沿海去贩卖兽皮等,后来发展到干些打家劫舍的营生。因此,北欧海盗并不是像加勒比海盗或现在的索马里海盗那样在海上为非作歹,而主要是在陆地上攻城略地,只是因为他们海上来、海上去,所以被称为“海盗”。北欧海盗的源发地为现在的丹麦、挪威和瑞典三国,活跃时期大致在公元750年至1050年的三百年间,受其侵扰的主要是英格兰、苏格兰、法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
维京海盗节的举办地在奥胡斯城南的Moesgaard森林,地点十分偏远隐僻,在终点站Moesgaard博物馆下了公交车还要在这样的密林里穿行两公里,其间正好酝酿情绪,让自己从现代穿越回一千多年前草莽时代的北欧。
P2
网络资料:
维京人(古挪威语:víkingr)是斯堪的那维亚人的一个分支,他们从公元八世纪到十一世纪侵扰并殖民欧洲沿海和英国的部分岛屿,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的广阔疆域,欧洲这一时期史称为“维京时期”(Viking Age)。在英语中这个词是从十八世纪的传奇故事中引入的,有一种说法认为可能是来源于古代北欧人的古北欧语语言,“vik”意思是“海湾”,“ing”意思是“从……来”,合起来“维京”意思是“生活在海湾中的人”。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来源于古英语“wíc”,意思是“从事贸易的城市”,因为后来部分维京人定居到不列颠岛并和当地人进行贸易。他们在公元800到1070年在欧洲处于统治地位,对海上交通构成威胁。
在中古英语中“维京”这个词一度消失,但十八世纪时又重新出现在传奇故事中,到了二十世纪,“维京”不仅指海盗,意义扩展为斯堪的纳维亚人,并出现许多新词如:“维京时代”,“维京文化”,“维京殖民地”等。
由于后来斯堪的纳维亚人沿着芬兰、俄罗斯平原的河流从事商业活动,并一直蔓延到东罗马帝国,并在河流沿岸设立殖民地定居,所以后来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商人也称作维京人,他们和欧洲其他地区的人一样也是农民、渔夫和猎人。
他们在自己的家乡不过是普通的农民、渔夫和猎人,而一旦集结在一起出海到了异乡就变身为打家劫舍的强人。
网络资料:
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维京海盗是记录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公元789年一次对英国的袭击,起初他们被当地官员误认为是商人。此后二百年间维京人不断地侵扰欧洲各沿海国家,他们凭借着出色的航海技术沿着河流逆流而上沿途劫掠,曾经控制了东欧平原和波罗的海沿岸,据说他们最远曾远达地中海和里海沿岸。其中的一支远征队渡过波罗的海,并远征诺夫哥罗德,到达基辅和保加尔等地。有些船队远航至里海,前往大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人做生意。而更为著名的一支维京人沿着西欧的大西洋沿岸向南挺进,在欧洲的心脏地带掀起轩然大波。他们大肆劫掠大不列颠岛,因此“维京人”一词便带有了掠夺、杀戮等含义。维京人对于欧洲历史尤其是英格兰和法兰西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
11世纪时的日耳曼人历史学家不来梅的亚当曾在他的著作《汉堡大主教史》第四卷中记载过:“海盗们在西兰岛聚集了大量的黄金,这些海盗自称为维京人,我们称他们为阿斯考曼尼,他们向丹麦国王纳贡”。
十三世纪时,挪威国王哈罗德一世下决心要将这些海盗从苏格兰及附近岛屿清除出去,部分维京人逃到了冰岛。在北欧的传说中将他们描绘成无畏的英雄,但到了十八世纪的传奇中又把他们描绘成强盗。欧洲人认为他们是斯堪的纳维亚农民,农闲时从事海盗的营生。
从维京人的身上可以追溯中世纪早期北欧人的生活方式,所以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了很多维京迷俱乐部。
网络资料:
维京人制作的航船是维京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维京人的一切都与他们的航海技术有密切联系。维京船制造的材料主要取自高大笔直的橡树,分为战船和货船两类。战船较轻而窄,灵活轻便,又很耐风浪,平底,利于登陆;而货船的船身又高又宽,船体也很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载重航行时可保持稳定。两类船都有通常所说的弯曲船首,用一整块完整的橡木精雕细刻而成。
维京战船由于吃水浅,速度快,转向灵活,十分适合远征异地时发起突袭式的掠夺活动。但由于维京战船甲板是露天的,因此不能起到挡风遮雨的作用。风雨和巨浪仍然使维京人又冷又湿,冻死人和夜晚被巨浪卷下海淹死都是很常见的事。由此可见,维京人的这种穿越大海的征服行动无疑必须具有无比的勇气和坚定的毅力,在取得胜利之前首先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因此“维京人”这个名词从中世纪起就有强烈的贬义色彩,而到了今天又增加了“勇气”的含义。
各地维京迷俱乐部的活动丰富多采,他们既研究温习维京人的纺织、服装、烹饪、手工艺等生活方式,又舞枪弄棒切磋武艺,多少有点类似中国的武术、韩国的跆拳道和日本的空手道、剑道等。
P5
网络资料:
北方日耳曼人从公元790年开始扩张,直到公元1066年丹麦人的后裔征服英格兰,称之为“维京时代”,是欧洲远古时代和中世纪之间的过渡时期。维京人是著名的航海家,他们在法罗群岛、冰岛、格陵兰岛等地都设立了殖民地,在十世纪末曾不定期地在美洲纽芬兰居住过。他们不仅是海盗,也同时进行贸易,甚至定居在欧洲沿海和河流两岸。有记录说公元839年他们曾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雇佣兵而征战北非。他们的殖民地曾遍布欧洲,包括英格兰的丹麦区、基辅罗斯、法国的诺曼底等等。只是到了维京时代的末期,北欧才出现独立的国家和国王,同时也接纳了基督教,开始进入中世纪。直到欧洲各国王权强大,有能力抵抗维京海盗之后,维京人靠抢掠而创立的霸业方才逐渐消亡。
维京迷们最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装束,在森林深处猛然遇到这么一帮家伙,怎能不丢魂呢。
网络资料:
维京人莱夫·埃里克松带领一干人马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多年就已登陆了美洲。据说他们是在到达了格陵兰岛之后,再向西行,抵达今天加拿大的纽芬兰。他们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有用的物资,包括木材、葡萄、毛皮等。不过他们在美洲大陆生活了大约十年之后就离开了,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与美洲原住民出现了纷争。
当维京人举起了海盗旗时,他们血腥狰狞的面目才显露出来,令人更加不寒而栗。

P7
网络资料:
传说中的维京人戴着有角的头盔,浑身肮脏,蓬乱的长头发和大胡子混为一体。他们用人的头盖骨作酒碗,用兽骨击打战鼓。实际上除了曾经在古代石刻中发现古代北欧人欢庆时确实头戴有角的头盔(在挪威南部异教徒埋葬地出土过两艘的维京人船只,其中就有头盔与维京人遗骸)外,其他都不正确。古代北欧语言中skal意思是酒碗,被不正确地翻译成拉丁语“头盖骨”;而维京人喜好清洁的生活习惯在历史上是有明文记载的。传说维京人身材很高大。有现代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指出当时的维京人身高大约是168.4厘米至174厘米。与现代人比起来,维京人的身材不算是很高,但跟当时的人相比,维京人的确是比较高,这应该跟遗传基因有关。
skål这个词在现代丹麦语中作为名词时指“碗”的意思,作为动词时是“干杯”的意思,聚会和酒宴上经常会说。这就是典型的维京人形象:高大威猛,外冷内热,不修边幅。

P8
当然啦,今天的“维京海盗节”已经演变为一场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文体表演,看,来捧场的观众真不少!

P9
表演开始,首先是马术队进场。

P10
维京海盗阵中还有不少“孙二娘”、“扈三娘”呢。

P11
这是在表演跑马端啤酒,马儿一路小跑,啤酒尽量不洒出来。

P12
为了保证表演现场的安全,在观众和场地之间留出了一道空地。表演在周六和周日上下午举行,共四场。

P13
观众免费入场。据主办者介绍,每年前来助兴海盗节的观众在两万人次以上。特意观察了一番,有色人种极其稀少。

P14
茅草房前穿红裙子的是马术表演的导演,手持金话筒在发号施令。

P15
想起了中国那句古话:巾帼不让须眉。

P16
维京人骑的是虽不够高大但很健壮的“冰岛马”,形体与蒙古马近似。
P17
嘿,这个小伙子怎么看得皱起了眉头,难道这边扁平脸的亚洲面孔样子更古怪诡异、更像海盗?

P18
马术队谢幕

P19
退场

P20
随后,全副武装的维京海盗登场,为观众献上一场活报剧。这边一群扮演的是当年留守老家的维京人,戴着毛皮帽子的是小王爷,手里拄着权杖。

P21
打那边过来的是在苏格兰征战两年后回乡的老王爷的队伍,两人见面后先是一番唇枪舌战。

P22
老王爷:你小子就是当年跟在你姐姐身后穿着开裆裤、拖着长鼻涕的那个小屁崽子吧?
小王爷:哦,看来你就是那个当年拐了俺姐姐私奔的那个老恶棍喽?
两人如此这般你来我往像演小品一般斗了十来分钟嘴,逗得观众前仰后合、掌声迭起。
从讥笑、谩骂发展到怒火中烧。

P23
一国难容二主,最后还是以武力一决雌雄。

P24
双方的后援部队上阵

P25
王爷手里拿的不是武器,所以并未参加战斗,而是紧张地观战、大声地吆喝助威。
P26
这时双方参加战斗的已有上百人之众
P27
一时间旌旗招展,杀声震天,哀鸿遍野。

P28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P29
最后还是老王爷一方取得了胜利,小王爷虽然乖乖地认软服输、交出权杖,还是难免人头落地。
这场节目结束后,全体重新站起开始捉对厮杀。这场武斗看似纷乱,其实有一定的规矩:两人先是按一定规则全力拼杀,当一方被击中有效部位后便主动放弃抵抗,任由对方以某种方式“结果”自己,随后倒地出局。胜者继续挑战其他生存者,如此不断淘汰下去,直至决出当天的维京搏击术冠军。
看,这小伙战败后被一剑穿心!
P30
这边更是死得撕心裂肺、波澜壮阔。
P31
败者服输,任人宰割。
P32
最后剩下红白两人进行决战

P33
没想到决赛并不精彩,三两回合便分出胜负,最后貌似C罗的白衣武士成为当天的冠军,估计他一路过关斩将起码击倒了五、六个对手,技艺、体能和运气缺一不可。
P34
全体维京海盗向观众谢幕

P35
摆出各种酷毙的泼斯

P36
当然也不能过于凶相毕露,毕竟有很多低龄的小孩子在场。

P37
维京海盗手里拿的这些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更像是农具

P38
这架势看着怎么有点像李小龙啊,中国功夫的影响可谓深远。

P39
谢幕后各部队(俱乐部)重新集结,整队退场。

P40
感觉他们玩得很开心,比观众还“嗨”。

P41
这位老大爷一定是把维京搏击术当成健身术了

P42
有的小俱乐部成员不足十人

P43
观众席后山坡顶上的帐篷群即是维京海盗们安营扎寨的地方,下篇前去探营,零距离体验一下维京人的生活。

P44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