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10

标签:
风景旅游挪威lofthus原创摄影 |
分类: 驴影浮光 |
回小客栈吃完早饭,办理了退房手续,把行李从客房拿出来寄存在楼下的餐厅,然后利用上午的时间再次出门走走。
首先要去洛夫特胡斯镇上看看,落实一下下午登船的地点和时间,有了在鸥达不愉快的经历后,在交通问题上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吃住行是外出旅行的基本要素,不解决妥当哪儿有心情游山玩水呢。一路上阳光不错,胃里消化着美味的挪威特产熏三文鱼,心情想不好都难,瞧着哪儿哪儿都那么赏心悦目、充满诗情画意,脚下如同踩着莫扎特棉花糖般的《小步舞曲》那么松快。
公路下方的一座苹果园,红色的小木板房简直就是画家的点睛之作,或是国画中一方压角的图章。
P1
山溪的上游比下游欢快许多,同样地清澈见底。
P2
不知是谁家的樱桃园,红白黄绿如翡翠般透亮,想必都是契科夫的心爱之物。
P3
P4
洛夫特胡斯迷人的小港湾
P5
下图右侧的白色建筑是一家当地最大的超市,旁边就是下午登船的码头,但找了一圈也没见时刻表。
P6
小镇上的老房子,从外表看像是一座小型家庭旅店。
P7
没找到时刻表心里还是不踏实,于是走进门口盛开着洋甘菊的游客咨询中心。屋里坐着一位中年妇女,英语虽然没有鸥达的那位帅哥那么流利,但很热情。再次核实了开船时间、地点和票价,咨询了一下附近的步行路线,还顺手拿了一本介绍当地景点的免费的小册子。
P8
P9
当然也有正儿巴经的雕塑
P10
P10说明:哈多尔•奥尔森•奥佩多( Halldor Olson Opedal ,1895年–1986年)是当地的一名教师,毕生致力于收集挪威传统民间故事和方言的事业,出版了一部二十二卷鸿篇巨著《人与旧时光》(Folk or gamal tid),因此于1961年获得挪威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并于1975年获挪威艺术协会奖。其后于1980年出版过一部7,500页的长篇小说《一个乡巴佬的故事》(Soga om eit utkantfolk)。1995年由Oddmund Raudberget出资在洛夫特胡斯镇中心修建了这座半身雕像。
红玫瑰簇拥的老房子
P11
看见了一个带中文介绍的旅游介绍广告牌,看来哈当厄峡湾是挪威著名的水果之乡,农业旅游是当地的特色之一。
P12
看看峡湾两岸的这些苹果,还远未成熟就已经被晒得遍体通红了。
P13
耕地也是以果园为主,果农们的家园就建在果园中心,白色的是住宅,红色的仓房。
P14
地处寒地,塑料大棚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不知为什么不是透明色而是蓝色的。
P15
这种带有苹果枝的画面才最能体现洛夫特胡斯的地貌
P16
又看见一块多种文字的广告牌,可能是挪威人读汉字太头大眼晕了,连文中一个明显的数字笔误都没看出来。
P17
苹果树的幼苗,从种植的间距来看应该是一座苗圃。
P18
当然,哪儿也都少不了站岗放哨的大石头。
P19
农家小院儿
P20
开始以为这些爬满了山石的小白花是琼花,可仔细看叶形又不像,而且琼花应该也不是藤本的吧?
P21
终于查出来这种黄色的花卉叫什么了,在当地很多人家的花园中都能见到。
P22
斑点珍珠菜:学名:Lysimachia punctata,英文名:Yellow Loosestrife,又名黄排草,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走着走着又遇到了那条小山溪,而且有一座横跨山溪的小桥,那天的旅行路线主要是在山溪两侧展开的。
P23
走到这个角度才发现下游不远处还有一个很窄小的隘口
P24
拉近了看看,柔水锋利,金石洞开。或者应该是先有了溪流,然后两块大石头才滚到一起的吧。
P25
清水无鱼,怀柔的虹鳟鱼要是用这等溪水养出来,味道就更鲜美了。
P26
上游的流水也是绕过一块大石头流淌过来的,忽然想到这里应该很适合娃娃鱼的生长。
P27
沿着山溪走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时间允许的限度内尽可能地接近挂在山梁上的那条瀑布。来去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靠刚才那座小桥右手的是南线,去的时候选择了这条路。
P28
后来发现这样的选择还真是歪打正着了,因为时近正午,太阳还是比较毒辣,而北线相对来说树荫比较多。
P29
路越走越窄,到了这里只能单车通行了。
P30
山越瞧越近,苍茫之中似乎能感觉到草木的吐纳。
P31
如果对这样的景物不厌其烦,估计这条路可以走上大半天。
P32
这样的青苔养一小盆放在书案边,若是眼睛累了的时候瞧上它一眼,爪哇国那点儿事儿都想起来了,
P33
很多山石的块儿头也没多大,但石头上都寄生着小树,好像要把石头吸干、慢条斯理儿地吃掉似的。
P34
不知上面奥尔森先生平生搜集到的挪威方言土语中有没有“鬼斧神工”这个词
P35
不知为啥要把这片山林伐倒了,也许是为了建设新的居民点?
P36
这时候冷不丁儿瞧见这棵毛地黄。中世纪前毛地黄在欧洲有一个俗名叫“巫婆的手套”,后来随着基督教的流行又改叫“圣母的手套”了,不知玛丽亚曾否为此动怒。毛地黄又称洋地黄,是多一种年生草本植物,在欧洲各地很常见。可这棵毛地黄说它是人工栽种的吧,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儿的;说它是野生的吧,又长得这么水灵滋润,咋看都不像个柴禾妞儿。莫非是遇到狐仙了?瞧这话说的,就算有狐仙,又到哪儿去找一位玉面书生呢?
P37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