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夏日的大地景观(下)

标签:
丹麦风景风俗海外实拍文化休闲原创摄影杂谈植物情感丹麦石头阵 |
分类: 日出日落 |
七月初,丹麦粮仓日德兰半岛的大地上大麦黄、小麦青,都说今年是近年罕见的丰收年。
风景一词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landscape(丹麦文landskabe)。关于这个英文词汇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landscape这个词来自荷兰语landschap,最早出现在598年的文献中,表示地区、一片土地的意思。后随盛极一时的荷兰风景画传入英国,并转义为描绘陆上风景的绘画作品,最后定义到“风景”。另一种说法是这个词由词头land(大地)+词根scape组成的,词根scape是从古英语中的-scipe(=shape)衍变来的,表示“~样子”的意思。
landscape,大地的样子。如果大地的样子看着随处顺眼,风景也就无所不在。
P1
无论是大地的样子还是国家的样子都关切到中国人最珍惜的“面子”问题,但凡稍微有点中国文化认知的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最讲面子,mianzi一词已经成为很多语言中的外来语。但国人往往只顾及自己个人的面子,私挖乱采且不说,以各种建设、开发的名目将体量不等的人造景物强加在大自然中的时候谁又顾及到了大地的面子?
跑蹄儿啦,说丹麦。
通过朋友们的大作感觉到国内农业景观摄影方兴未艾,带红了许多偏远贫困地区。江西婺源的油菜花,云南元阳的梯田,河北坝上的军马场……,到后来这些景点都圈地收钱,农业种植到成了衬景的副业,失去了那份村野的纯朴,而更大面积的河山没人去收拾。
又是跑蹄儿的话。
还是来看看丹麦夏日大地上的农业景观吧
日德兰半岛中部多是这样起伏连绵的丘陵地,丹麦语叫bakke,发音很像日语“巴嘎雅路”里的“巴嘎”(意思为:傻瓜、混蛋)。丘陵勾勒出的大弧线与丛林或孤植的大树那些突兀的小弧线令地平线变化多端。
P3
借用近日在博友大作中读到的《慧海请问经》:“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就把自己当做一滴水渗纳入大自然吧。
P4
如果将这株野花换成花朵更优美但人工驯化味道十足的百合、郁金香之类的,也许适得其反,就像硬逼着焦大娶了林妹妹。
P5
田野边的草丛里夹杂着大红色的虞美人,与身边白色的雏菊和谐相处,看不出是谁有意种上去的。
P6
下面贴几张坝上的丹麦山寨版
P7
丘陵、草甸、白桦、牧马,坝上的几大要素都很齐备。

P9
在午睡?小心画家把你们画下来哦。

P10
只有远景中的海面道破了玄机,这里是丹麦,虽然地里并没有长着红色的麦子。
P11
介绍一下丹麦大地上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Porskær Stenhus。
P12
丹麦石头阵的规模和体量比英国著名的索尔兹伯里石头阵小很多,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资料显示,环形石头阵建造于公元前3,300年前后,据估计在丹麦全境有2,500处,加上拟似的废墟等共有25,000处之众,但只有这一处被挖掘出来。
石材来自于附近科内贝尔海湾(丹麦语Knebel vig)西岸两公里左右的地方。石头阵由23块5吨左右的大石头围成一个直径20米的环形,墓道的入口正对着春分日太阳升起的位置。最令人称奇的是覆盖在墓顶的大石头,重12吨,在当年没有任何切割机械甚至金属的情况下,不知是如何一分为二的,而且底部十分平整。
P13
周围的小山包中也都有这样的石墓,只是为了保护而没有发掘。

P14
斑斑点点的石花
站在墓道口向外张望,当然不是看世界的最后一眼。
P16
从墓室内看周围的环形石头阵

P17
石头的“糙涩”与背景中田野的“细滑”

P18
实在忍不住又咔嚓了一张石花的微距

P19
P20
P21
几块小石头经中国人(声明:不是本鸥)随手摆弄一下就是方丈、蓬莱和瀛洲——蓬莱三岛。
P23
这样生态垃圾没人收拾也并不觉得“丢面子”
P24
P25
非典型夏季天空下的游艇码头Nappedam,距离石头阵石材开采地的科内贝尔湾已经不远。
尽管背着沉重的桎梏到处爬、伸出的触角到处触摸,还是没摸透身边的风景有多大。

P28
莫怪蜗目寸光,这世界实在是浩大无边。

P29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