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五地纪行9•史蒂芬大教堂

标签:
风景风俗海外建筑景点旅游文化休闲原创摄影杂谈 |
分类: 驴影浮光 |
徜徉在维也纳U字形购物步行街——克恩顿大街的游客无不像细碎的铁屑一般被一座兀然耸立的白色巨塔无法抗拒地吸引过去,这就是世界第六高的哥特式建筑——维也纳史蒂芬大教堂一百三十七米的高塔。(1月15日所发原文按网络资料曾讹称为“世界第二高度的教堂”,后经博友小巴和另一位不知名朋友细心核实确认为“世界第六高度”,1月16日特记。)
高塔局部修缮中的部分遮上一块画布,基本保持了视觉欣赏的完整性。
网络资料:
史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市内最显著的地标,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一九九七年,史蒂芬大教堂举办了八百年诞辰的纪念仪式,该教堂一百三十七米高的尖塔是继科隆大教堂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
与欧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教堂一样,史蒂芬大教堂经历了屡遭劫难和几经改建的命运。早在十二世纪初,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就曾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的教堂。两次大火之後,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我们见到的西门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我们今天见到的哥特式风格是十四世纪的产物。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逐渐形成了。在以後的几个世纪里,史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
十五世纪,南塔的建造完成了;十六世纪,北塔的尾期工作结束了;十八世纪,史蒂芬大教堂的高塔。除了一六八三年土耳其人兵临城下,和一八零九年拿破仑大军再次破门而入之外,史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受到过战争的威胁。对史蒂芬大教堂最大的破坏是在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那几天,教堂的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份玻璃窗画毁于一旦。修复工作从一九四八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一九六二年。全奥地利的九个联邦州,分别负责修复大教堂的某一个部分。如今,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会为其建筑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两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从圣坛背後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画射进了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为巴洛克的圣坛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氛。
与欧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教堂一样,史蒂芬大教堂经历了屡遭劫难和几经改建的命运。早在十二世纪初,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就曾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的教堂。两次大火之後,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我们见到的西门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我们今天见到的哥特式风格是十四世纪的产物。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逐渐形成了。在以後的几个世纪里,史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
十五世纪,南塔的建造完成了;十六世纪,北塔的尾期工作结束了;十八世纪,史蒂芬大教堂的高塔。除了一六八三年土耳其人兵临城下,和一八零九年拿破仑大军再次破门而入之外,史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受到过战争的威胁。对史蒂芬大教堂最大的破坏是在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那几天,教堂的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份玻璃窗画毁于一旦。修复工作从一九四八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一九六二年。全奥地利的九个联邦州,分别负责修复大教堂的某一个部分。如今,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会为其建筑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两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从圣坛背後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画射进了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为巴洛克的圣坛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氛。
坚挺、玲珑的白塔在深海色的蓝天衬托下俊美得令人生畏。精雕细琢的塔身散发着几何学精确计算的美感和宗教神圣的力量。
P2
如果您的体力不错,可以登上三百四十三级台阶的南塔(Suedturm),不仅可以把维也纳内城的景观尽收眼底,而且还可以把史蒂芬大教堂由二十三万片彩瓦组成的顶部观察得一清二楚。年迈体弱或乐于消遣的游客则可以乘坐电梯登上北塔,去观赏史蒂芬大教堂的铜钟。
P4
P5
P6
P7
入口处的雕塑。
走进光线略显昏暗的史蒂芬大教堂内部,两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从圣坛背後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画射进了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为巴洛克风格的圣坛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氛。
P10
教堂侧部的彩色玻璃并不很多,也是大大逊色于科隆大教堂的部分之一。
大教堂内有1467至1513年间由尼可拉斯·格哈德·凡·莱登(Niclas Gerhaert van
Leyden)设计建造的国王弗里德里希的红色大理石墓碑。
P13
“维也纳新城祭坛”同样值得一看,它是1447年建成的哥特式祭坛,1754年成为欧根·冯·萨沃恩王子(Eugen
von
Savoyen)的墓碑。祭坛内外柱子上的装饰向我们再次展现了昔日皇宫的豪华与奢侈。
倚窗眺望人(Fenstergucker):左恻的布道坛是教堂内最精美的一座哥特式艺术品。一五一五年,教堂建筑师皮尔格拉姆不仅把四个布道师的半身像塑造进去,而且还把自己以一个“ 倚窗眺望人"的形象塑造在布道坛的底部。他在这里开出一扇窗户,自己便半倚在半开的窗上,手中还握著他那把心爱的刻刀。
倚窗眺望人(Fenstergucker):左恻的布道坛是教堂内最精美的一座哥特式艺术品。一五一五年,教堂建筑师皮尔格拉姆不仅把四个布道师的半身像塑造进去,而且还把自己以一个“ 倚窗眺望人"的形象塑造在布道坛的底部。他在这里开出一扇窗户,自己便半倚在半开的窗上,手中还握著他那把心爱的刻刀。
教堂内部简直就是一个雕塑博物馆,但是禁止使用闪光灯,相机的防抖功能受到最大限度的挑战。
P17
P20
P21
大教堂里的故事和典故说不尽道不完,但对于欧洲文化近乎白丁的人来说只能看看热闹。
P24
P25
前一篇:话说丹麦语
后一篇:三都五地纪行10•美泉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