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五地纪行8•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审美到疲劳

标签:
风景风俗海外建筑教堂景点旅游情感文化休闲原创摄影杂谈维也纳 |
分类: 驴影浮光 |
无论是神圣罗马帝国还是后来的奥匈帝国都不乏骁勇善战的战神、垂名青史的画家和雕塑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家以及作家、诗人、科学家和表演艺术家。整座维也纳城如同一篇由英雄主义和多门类艺术谱写而成的雄壮的交响诗。
P1
网络资料(P1):
陆军元帅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Karl Philpp Fürst zu Schwarzenberg,1771-1820)。1813年10月16日,史称“民族会战”的莱比锡战役打响。当天,天上下着寒冷的细雨,地上罩着浓密的烟雾,由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和瑞典组成的联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对莱比锡城内的法国军队展开凌厉的攻势。这场战役由奥地利的陆军元帅施瓦岑贝格任总指挥。经过3天的激烈战斗,联军取得辉煌胜利。战败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从此失去了在欧洲争霸的资本,半年后被迫退位。
莱比锡战役五十四年后(1892年),陆军元帅施瓦岑贝格英姿勃勃的身影挺立在维也纳黑山广场上。
网络资料(P2):
三百多年前的维也纳市长约翰·安德里思·冯·里本贝尔格(Johann Andereas von Liebenberg 1627-1683)。雕像竣工于1890年,人们在他死后二百多年为他树碑立传决非偶然。里本贝尔格在任职期间曾带领维也纳人战胜了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并在反土耳其入侵维也纳的战斗中有突出贡献。1683年土耳其宰相穆斯塔法率二十万大军围攻维也纳,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纷纷逃离,维也纳守城人数总共不到2万2千人。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里本贝尔格坚守危城,组织市民拿起武器参加战斗。奥地利在反土耳其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遗憾的是里本贝尔格并没有看到那一天。
里本贝尔格纪念碑高九米,上部是手扬胜利花环的鎏金天使全身立像,中部是月桂环绕的里本贝尔格半身头像,下部是一头青铜雄狮和丢弃的土耳其盾牌。
P2
在维也纳纷杂众多的各种称号中,“建筑博览会”的美誉绝非浪得虚名。大街上随处遇见的任何建筑都经得起用镜头做三百六十度的捕捉和推敲。
P6
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的校舍散落在市内八十多处,其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非主校区建于1884年的主楼(P8)莫属。整座建筑采取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象征着人文科学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统治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设计者是在感恩教堂的设计上一鸣惊人的海因里希·费尔斯特(HeinrichFerstel)。
网络资料(P9):
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由杜克·鲁道夫四世公爵创立于1365年3月12日,已有近六百五十年的历史。也是德语区国家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然而,令维也纳大学声名显赫不仅是悠久的历史,更因其是二十七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母校。维也纳大学目前下属八个学院,天主教神学院、基督教神学院、法学院、社会经济学院、医学院和从哲学院分出来的三个学院:基础综合学院、语言文学院和自然科学院,其中最富声誉的是医学院。维也纳同时也是奥地利规模最大的大学,欧洲最大的大学之一,在校生八万人之多。
P8
P9
沿着环城大街走过维也纳大学不远,一眼就可以望见一座拥有双塔的哥特式教堂——感恩教堂(Votivkirche,也称为“双塔教堂”),这座教堂与茜茜公主的夫家也有很深的渊源。一八五三年奥皇法兰兹·约瑟夫(茜茜公主的夫君)在此散步,差点被一位名叫Janos Libényi的裁缝暗杀,幸而死里逃生。法兰兹的御弟、后来成为墨西哥皇帝的费迪南‧马克西米‧利昂大公爵为感念上帝恩泽,特别感谢圣母的眷顾,保佑皇兄大难不死,集资兴建了这座高达百米的感恩教堂。
走到教堂近前才发现附近在施工,很难找到合适的拍摄位置,只能勉强拍下这张被横七竖八的电线五花大绑着的双塔教堂。见识过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后,再看到所有哥特式教堂都有一种曾经沧海、看过黄山的感觉。
P10
富于风情的小套院
P11
街角攀援植物搭建的绿廊
P12
在维也纳,雕塑就是建筑的皮肤。
街上走着各种肤色的行人,街边耸立着各种肤色的建筑,并不在于表达什么,仅仅营造一种氛围。置身其间,眼球想不疲劳都难啊。
P13
P15
P16
P19
P20
大小的教堂建筑也是维也纳街头一道绮丽的风景线,不容错过。
圣彼得教堂(St. Peterskirche )建于1733年,由皇家建筑设计师卢卡斯·昂希尔德·布兰特(1668年-1745年)设计建造,是维也纳最著名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建筑。
圣彼得教堂主入口的大门由安德列亚斯设计。
安霍夫教堂(Kirche am Hof),又名“九天使合唱教堂”,源于教堂顶上的九座天使像。
克恩顿大街(Themostfamouspedestrianz
P28
P29
P31
P32
步行街中段的当央耸立着著名的“黑死病纪念柱”。
网络资料(P30):
黑色的1679年在维也纳的历史上留下了最惨痛的一页。那一年由匈牙利传来的瘟疫几乎把维也纳变成一个死城,鼠疫几乎夺走了三分之二维也纳人的生命。瘟疫是悄悄传开的,开始只有贫民区的少数人患病,然后迅速向四周扩散,死亡的人数每天都在增加,最后几乎是家家有死人,户户有哭声。不管大人小孩,不论平民百姓还是福贵人,在死神面前他们是人人平等。在这场瘟疫中维也纳(连同郊区)共有14万人丧生。
1693年“黑死病纪念柱”建成,这是一座体现三位一体思想的圣柱,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精美细腻。奥地利人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所遭受过的灾难,表现出这个民族令人敬佩的乐观与豁达的天性。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