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不成功的尝试

标签:
海外情感文化休闲原创摄影饮食杂谈风俗 |
分类: 食不厌精 |
北欧的夏天还没感到真热起来,这几天的风声里已经充满了秋天的爽快劲儿。农历立秋多日了。
立秋后,按北京的老理儿要“贴秋膘”。
“贴秋膘”的道理多多。老年景,经过一个苦夏“害口”般的折磨,整日的凉拌瓜菜和水果将肚子里的油水刮得精光,秋凉渐起,胃口也开始念想起荤腥;家畜们在“家有余粮鸡犬饱”的夏天里吃得膘肥体壮,到了“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时节,在没有冷冻设备的年代里不用再担心吃不完的肉容易变质;而最主要的是北方即将迎来一个漫长而料峭的寒冬,在衣物还不十分充足的年代里,如果能赶在入冬前周身贴上一层肥膘,就可以抗住严寒对肌体的肆虐。
近日,常去眷顾的Løvbjerg超市(直译为“叶子山”,本地中国朋友俗称为“三朵花”)搞店庆促销活动,本想物色一块价廉物美的牛肉来记录一番家传菜“炸牛肉”的过程,没成想见到猪肉的折扣更大、临时改变了主意。
这种连皮带骨的五花肉每斤10丹朗,合13元人民币,掂量着家里冰箱冷冻室容积的承受力一口气买了四盒。五花肉很适合做中式的红烧肉、梅菜扣肉之类,或者煮熟了切片配一些豆腐干、榨菜片炒一盘回锅肉也很解馋。但这次因为买的数量比较多,遂想换个做法调剂一下口味。
烹制前3、4小时先用精盐、白酒、姜丝和罗勒粉爆腌起来。
手头正好有一瓶马来西亚产的烧烤酸辣酱,外观近似四川的郫县豆瓣酱,但口感没那么鲜辣、带有热带水果的酸味儿,虽不太对路子,也只好将就一下。
一小时前将辣酱满涂在肉缝和表面。
儿子总是习惯在晚饭前询问“今天晚上吃什么”,于是即兴给这道菜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暹罗酸辣烤大排,先吊吊儿子的胃口。
放入烤箱,为了尽量烤掉皮下的脂肪,特意将烘烤的位置上移了几格,温度设置在250度(一般为220度),然后开始着手做配菜。
想象中这道大菜适合配一些绿叶蔬菜和菠萝、木瓜或芒果等热带水果混合而成的色拉,挤一个柠檬汁、浇上橄榄油、撒点黑胡椒,不但色彩丰富,而且荤素搭配,可以解油腻,但家中菜篮子里现成的只有土豆。为了更好地烘托这份“暹罗酸辣烤大排”的风味,决定为它量身配制一份“槟城咖喱香煎土豆片”。
烘烤45分钟后,见油水收干、不再滴答,关火在烤箱中闷5分钟,待温度降低后取出装盘。
一焦红、一软黄,色彩还算凑合,但28公分的盘子还显太小,因而装盘效果不佳。
一家三口迫不及待地用刀叉分而食之,感觉肉虽熟透、肉皮焦脆,但肥肉部分“走油”不够(烘烤时间还是温度设置问题?),仍然很肥腻,而瘦肉部分却因已失去过多水分口感干巴巴的。看来轻车还须熟路,烤箱这头“洋马”虽然骑着省力,但不好使唤、听不懂咱的吆喝,总的来说比较失败。
转天将吃剩的烤肉切碎,入锅以文火干煎,至肥肉彻底走油、瘦肉焦香扑鼻后放入甜椒丝翻炒,火候很短,感觉甜椒热透即可,起锅前撒点白胡椒粉。
品尝后感到集焦酥、甜脆和香辣于一身,甜椒的水分和甘味恰到好处地中和了肉质的干涩,而烤肉的焦香提升了菜品的浓郁风味,竟然效果奇佳,多少挽回了前日失败的扫兴,总算没有彻底糟蹋了这块肉。